武僧与治安员分组,带着幸存的人展开有序的救援,武僧们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极大的加快了救援速度。
你见过一个三大无粗、点着戒疤的光头在湍急的水流中推着一艘坐满人的小船,到了安全的地方后折返回去,过一会儿又左手拉着一个成年人,脖子上骑着一个孩童穿过水流的景象吗?
我没见过,但那时的江城人见过。
剩下的僧人也没有无用的诵经,他们辗转于各个因灾受伤的伤患处,在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时间里,凭借自身过硬的医术,让绝大多数伤员没有因为病痛而留下后遗症。
那时的他们,除了头上的戒疤与身上的素衣,谁也没法将他们与只会念经的和尚联系起来。
这些僧人啊,虽然自称是佛门中人,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并不是那种,只能在和平年代给人心里慰藉,遇事毫无卵用的和尚。
也是那之后,连云寺发生了一些变化,它成了江城人心里一个特殊的地方。
江城人自发筹资成立了那支名为连云的基金,贫困的父母也不会因为将孩子寄养在这里而担心,也有一些人因为僧人们展现的能力而前来求学。连云寺来者不拒,一些僧人也会受邀下山去做一些讲座。
但连云寺却好像什么都没变。
他们依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钱财捐赠,僧人们依然自力更生,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
唯一接受的,就是连云基金帮助修缮寺庙,以及那支供水管道了。
寺庙建在高高的山上,最初是为了减少战争波及,后来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他们这里浪费时间。毕竟对于那些有自己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只能提供一个祈福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年代里,太多了。
但庙里这群人的心,一直在山下芸芸众生之中。
——————
“连云寺的历史就是这样,最可贵的是三百多年依然不改初心的坚持。庙里的主持换了七个,香客来了又走,僧人也一茬茬的换,不变的,是这些人内心的坚持。”
整洁的客舍里,萧泊晟拆开一根荔枝味的棒棒糖喂到嘴里,停下了讲述,坐在对面的两人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心怀敬意,却也不必把这里当作传统的佛寺,走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带着两人走出客舍,回到三门殿处,旁边的小房间里,刚刚给他们开门的小和尚正在看书,以萧泊晟的目力,书名看的很清楚:《病理与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