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一天,李嘉兴精神抖擞地坐在驾驶座上,他身旁坐着美丽动人的苏霏霏。他们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踏上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从运城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关公故里出发,前往闻名遐迩的广胜寺。
一路上,风景如画,绿树成荫,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李嘉兴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车辆平稳而快速地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进入了一片宁静祥和的乡村风光之中。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心心念念的广胜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庄严肃穆,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历史底蕴。李嘉兴将车缓缓停下,两人迫不及待地下车,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气息。站在山门前,望着巍峨壮观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此时正值清晨时分,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苏霏霏不禁感叹道:“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啊!”李嘉兴微笑着回应说:“是啊,这次能够亲自来到广胜寺,亲身感受它的魅力,实在太值得了。”
接下来,他们将一同走进这座神秘的古刹,探寻其中隐藏的故事和奥秘……
广胜寺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东的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其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奇特,是世界着名的佛教寺院。据《平阳府志》记载,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当政时,寺院遭到两次大规模灭佛,除舍利塔外,其余庙宇全部损毁。唐大力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塔院,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后来又经历代修葺[qì]和重建。该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其中,上寺的飞虹塔和大雄宝殿为明代重新修建,其余主要建筑均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寺内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
广胜寺的上寺在霍山南脉山头,古柏耸翠,宝塔高峙,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错落,层叠有致,是一组富有变化的寺庙建筑群。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与寺院仅一墙之隔,庙内供奉明应王。广胜寺以“三绝一奇一特”闻名天下:“三绝”即元代戏剧壁画、佛教经书《赵城金藏》、飞虹宝塔;“一奇”即唐代左右扭古柏;“一特”即广胜寺建筑之奇特。
1961年,广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424)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僧正觉朝台兴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复建记载,这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帝建德三年降旨灭佛,建塔中止。
大唐贞观年间(627)霍泉水洪三赵七分水使用。唐上元元年(760)行脚赐贤无诤比丘,以建塔上状于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旧址兴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应之神以护之。唐大历四年(769)朔方左厢兵马使开府同主司李光瓒[zàn]状河东观察司兼中书省汾阳王郭子仪申请建寺,同年5月27日郭子仪可李光瓒状转折奏准。赐额“大历广胜之寺”。唐大历四年(769)中书门下牒文碑载,称俱庐舍寺,其因是东汉时西域游僧慈山法号俱庐舍利,于东汉本初元年(146)中秋坐化,该寺封敕建塔,故命名为俱庐舍利寺。唐太和间(827—835)重修明应王庙。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毁寺驱僧之敕,废天下寺院4600区,还俗僧尼25万多人,广胜寺再度被毁。
金太宗天会中(1122)修建上寺三门及后法堂,并铸万斤洪钟。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赵城董村人修下寺太上大佛庙。金灭亡前,兵戌濒扰,焚水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