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必要时可以有小型集市、广场,甚至还可以也有更多公共设施。
房屋都是就地取材,一间屋舍按照五两银子的标准盖起来的。
当然,有家属的,想要盖大一点儿的,自己有银子的自己掏,没银子的可以到翠微庄里借,只要能写了借据的,王源一律同意借款。
翠微庄缺的就是人,能跑来借钱就表示能招来更多的人。
陶大人要求,一年增长一成人口,不就随便可以实现了?
而且,增长了一成人口,王源还可以去找陶大人再要些贴补不是?
所有人从山林里住进了新屋子,整个翠微庄洋溢着开心。
然后又有活了,修筑护栏,将翠微庄东南西北西四面,除了西北面直接连着山林外,四面修筑高墙,将翠微庄在内的所有屋舍宽宽绰绰地围了起来。
村口立了块老大的石头,上面刻了三个字:西山村。
至此,西山村初步形成。
东面连着西城门的路边起了两排房屋。是王源画的图,拨的钱,按照店铺的规模建的,暂时空置着。
至于路还不修,一方面自己手下的壮丁可不是真的壮丁,需要操练,没那么多闲时间。
另外,这都马上八月底了,北地秋收迟些,经历了旱灾,再加上上缴赋税,王源估摸着,最多还有一月,没有吃食的灾民就会一股股地出现在京城了。
能不能进城不知,但自己的翠微庄是一定会被灾民光顾的。
所以围墙、大门都要修的结实,山林里也要做好防护。
该赈灾的粥王源会施,御寒也会配合官府,但灾民流窜了一路,还是不是良善之人就待估了。
该防着的还是要提前做好。
当然,按照王源不养废物的一贯做法,想吃他的粥,自然得干活,这路就是留给灾民的。
能干活的,还可以考虑是否收入西山村,壮大村子的规模。
至于不能干活的、不想干活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