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西路军三把手,监军王诜不同意,讽刺杨业带领数万精兵,却如此懦弱。光明正大的去接应民众就可以。
没有人支持杨业的策略,杨业没有办法只能死战明志。跟潘美说,他会前去正面迎战辽军,请潘美率本部人马埋伏起来,如果他把辽军引到埋伏地点,请潘美协助他杀敌。
潘美当时同意了杨业的请求。但是潘美和王诜部等了几个时辰,没有看到辽军过来,王诜认为杨业击败了辽军,就想抢功,就带着自己的本部人马离开埋伏点。半途得知杨业战败引辽军到谷口的消息,吓得直接带军跑了。
等到杨业引军到达埋伏点的时候,就连潘美军也不在了。最后被辽军围攻,部下全部战死,自己被抓,绝食三日而死。
所以,当太宗皇帝御驾离开汴京的时候,佘太君就知道,一切都将会重演,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带着金花卫出征。
而且,在这场北伐的前半段,什么也不能做,败局未定的时候,此时出手,杨家就是欺君之罪,破坏北伐大计。妥妥的全家抄斩。
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就去东路军拯救曹彬,让雍熙北伐成功。这是一条死路,绝路。
那就只剩下唯一个办法,去西路军战场接应杨业,保住他们。但是这个风险也很大,路线不熟,通讯不畅,二十几万军队的战场上面,想找到杨业他们两三万人的骑兵,难度很大。战机稍纵即逝。
而且,这个事情还没有办法跟别人商量,佘太君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所以只有用她那少的可怜的经验来计划整个行动。
佘太君的第一手棋,就是先安排人到杨业军中,主要是担心如果战场陷入困境,几个孩儿和杨业死战,再搞一个自杀之类的事情,那功夫都白费了。
而在大战未起的时候要有足够的理由进入军中,武力还要高,否则就是送去累赘了。
想来想去,也就七郎合适。到时候告诉七郎,金花卫的活动范围,提前有了准备,以杨业麾下两三万骑兵的能力,基本就可以解决战场联络的问题。
大战未起时,杨家可以用巡视老头客栈的名义,接近边关,等到局势变化,则可以迅速进入战场。
一直等到太宗皇帝真正出发到了大名府,佘太君才最终确定历史没有因为穿越而有所改变。
朝廷的作战计划也肯定早就确定,这个时候再安排,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