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镐京的每一寸土地上。周成王姬诵,这位年轻而睿智的君主,站在华丽的宫殿朝堂之上,目光坚定而深邃,心中谋划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
一日,成王在与太师吕尚、周公旦等重臣商议国事时,提及了对贤才的渴望。“朕闻贤才乃国家之栋梁,欲使我大周兴盛,非得贤才辅佐不可。如《振鹭》所云:‘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朕盼能有更多贤能之士,如那高飞的白鹭,降临我大周。”
周公旦微微点头,进言:“陛下圣明。可令各地诸侯广纳贤才,推荐于朝廷;再者,于镐京设立学府,培养本土才俊;同时,昭告天下,朝廷求贤若渴,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来投。”
成王听后,深以为然,当即下令依计而行。
在东方的鲁国,鲁侯接到成王的诏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在鲁地张贴榜文,遍访贤能。
有一位名叫子渊的年轻儒生,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史子集,对治国理政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听闻鲁侯求贤,便毅然前往应召。
子渊来到鲁侯面前,虽衣衫朴素,却气质不凡。他从容不迫地向鲁侯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侯,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发展;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方能使国家长盛不衰。”
鲁侯对子渊的见解大为赞赏,决定将他举荐给朝廷。子渊得知后,心中满是感激与期待,他渴望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大周的繁荣贡献力量。
在镐京,朝廷设立的学府里,一群年轻的学子正在刻苦攻读。其中有一位名叫伯阳的学子,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并未沾染骄奢之气。伯阳勤奋好学,对天文地理、礼仪文化等皆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与同窗们探讨学问,交流心得,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贤才。
“吾辈当努力学习,不负陛下与朝廷的厚望,为大周的兴盛添砖加瓦。”伯阳在学府中时常激励自己与同窗。
随着各地诸侯的举荐与学府的培养,越来越多的贤才汇聚于镐京。朝廷为了选拔出真正的大贤,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贤才比试。
比试当日,镐京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贤才们齐聚一堂,他们或是饱学之士,或是能工巧匠,或是武艺高强之人,皆满怀信心地准备一展身手。
子渊在比试中,凭借着扎实的学问与敏锐的思维,在文试环节脱颖而出。他对经义的深刻理解、对时政的独到见解,令考官们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