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了无其实
我们看佛陀的回答:
(一)非即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佛陀说:阿难!假设这个五色的圆影是灯光的关系才出现的,是因为有灯光才产生的,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为什么一个非眚之人——一个眼睛健康的人看不到呢?你说是灯光有,但是为什么你看到的五色圆影,他就看不到呢?所以这个不合理。而此五色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才看得到,所以你不能够说它是从灯光而来,这是不对的。如果说是从能见的眼睛而来,那么这样有一个问题:能见的眼睛——这个见分已经变成了五色圆影,它是从眼睛而来,而眼睛又看到自己!这样子的话,这个赤眚之人又看到圆影,那变成自己看到了自己,这个不合道理。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五蕴身心,我们现在产生一个人的形状、想法、思想等等这个五蕴身心,你说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眼睛而来——从现前一念心性而来,不对!你看,佛陀安住在自住三摩地的时候,佛陀摄用归体,进入正念真如的时候,佛陀看不到五蕴身心,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五蕴身心不是我们本来有的。你说五蕴身心自己产生的,也不合理。它怎么会自己产生呢?所以这个地方,它不是灯有,也不是见有。这个讲到“非即灯有,非即见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它也不离开,“非离”。
(二)非离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阿难,假设这个五色圆影是离开了灯光而另外有它的自体,它跟灯光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那么这个也有问题了。我们应该离开灯光去旁观这个屏风或者几筵(几筵就是桌子),你看桌子有没有圆影?那是不是有圆影出来呢?事实上没有。所以它也没有离开灯光。
如果说它离开了我们能见的眼睛而有、离开了见分而有,既然是离开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么为什么这个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他也不离开眼睛。
这个地方就讲出一个消息:当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显现这个五蕴身心的时候,这个五蕴身心它不是心性,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它非即非离,是这个道理。这个地方就是说明它跟心性是非即非离的关系。
三、详示妄因
我们再看下面。
(一)法说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这一段诸位要注意,这一段的消文不容易。
所以阿难你应该了知,这个“色实在灯”,这个五色的圆影的的确确是在灯光当中显现出来的。你看,你是看到灯光,它才有五色圆影的,所以它的确是在灯光中显现出来,它没有离开灯光。但是它的产生,必须以见病当做影,它必须有眼睛的毛病才能够显现出来。
因此之故,“影见俱眚,见眚非病”。所以,当我们能见的见分,去看到了这个所见的影像的时候,其实都是赤眚所产生的。而“见眚非病”,事实上我们这一念清净广大的见性,它本来是没有赤眚的,是因为你的眼睛中产生了赤眚才有影像的,但是我们本来也没有赤眚。所以“终不应言”,你不应该说这个五色圆影是灯所有或者是见所有,也不可以说是离开灯而别有,或者离开见而别有。因为它就是这一念心性——这个健康的眼睛突然间产生了赤眚,所以才看到了五蕴身心。那么我们一念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才产生了生死轮回。这个生死轮回,它本身不是心性本来有的,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是这个意思。
(二)譬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这一段佛陀又讲出另外一个譬喻。比如说第二月,这个我们前面也大致讲过。就是月亮,有一个天上的真月,真实的月亮。我们捏眼睛,捏了几次以后,我们眼睛突然间疲劳,去看这个月亮的时候,就产生一个朦朦胧胧的第二月。就是看月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朦胧的月亮,这叫第二月。但是这个第二月也没有离开真月。所以,身为第二月,我们就是讲依他起性,它不是真月之体,但是它也不是遍计执的水中之月。
妄想跟依他起是不一样的。妄想是本来都不存在的,但是五蕴身心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它的的确确是让你感受得到,能够受用。所以第二月不能说它是水中月,因为水中月是本来就没有。所以依他起性,不能说它是遍计执,但是它也不是圆成实的体。何以故?因为第二月之所以能够观察得到,是因为捏目的关系,产生疲劳而看得到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说,这个由捏目所产生的第二月“是形”或者“非是形”,或者“离见”或者“非离见”。你不应该说第二月是真月之形或者非真月之形,也不应该说它是离开了“见”,或者“非离见”,都不可以的。
(三)结示
我们作一个总结。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总而言之,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子的。这个五色的圆影主要是由于我们眼睛的赤眚而产生的;当这个赤眚消失的时候,这个五色圆影也就消失了。所以你不应该说是所见的灯光而有,或者能见的见分而有;或者离开灯别有,或者离开见别有。它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去改造我们的生命,想创造一个安乐的生命,那你应该了解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我讲实在话,不了解这个生命怎么来的,你就没办法改变它,因为它的源头你没找到。从这一段经文的开示,佛陀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消息——你的生命是从你的念头而来的。这怎么讲?你就是有赤眚嘛,你眼睛中有赤眚才看到五色圆影。就是我们心中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产生了生命。它也没有离开心性,但是它也不是真实的心性。如果它是真实的心性,我们就不能改变;如果它完全离开心性,我们就不能受用。所以,因为眼睛的毛病每个人不同,所以看到的五色圆影就各式各样。
小主,
这一段经文,佛陀的意思就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它是不变,但是它会随缘,随你的妄动的不同,看你往哪一个方向动。你往五戒十善的方向动,就创造人天的身心世界;你往四谛十二因缘的方向动,它就产生二乘的涅盘;你往六波罗蜜方向动,它就出现菩萨法界。它有随缘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认清消息。生命它有消息,就是怎么样?莫向外求!
我讲实在话,你看你一个人,当你看谁都不对劲的时候,你看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人也不对,我跟你保证,一定是你自己不对。你的心“仁者心动”,你起烦恼了。你看,我们善业强的人看那个舍利子,看到的是光明;业障重的人看舍利子是昏暗的。其实舍利子就是一个,但我们的心动的方向不一样。身为一个修行人,你可以起烦恼,但是你不能起颠倒。你看,我们起烦恼,但是我们观照力还在,我们不迷不取不动。我们知道自己在起烦恼,这个时候我们心不动,让它过去。烦恼最大的天敌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时间。因为烦恼是生灭的,所以你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掉。
但是,一个人最可怕是什么?你起烦恼但你不知道自己在起烦恼,这个非常可怕。你跟烦恼纠成一团,起颠倒。那就完了,没有救!那佛陀也救不了你。你起烦恼,但是你知道。你看谁都不对劲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不对”了,赶快去拜佛,去忏悔,你很快就过去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无始劫来,我们心性当中累积很多的业力,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要起善业、什么时候要起恶业。你看我们人生就像开车一样,你从高雄开到台北,高雄到台中是风和日丽,台中到苗栗又是暴风雨,都没关系,但是你要很清楚,经常保持观照。只要是外面有问题,外面的世界出了状况,一个修行人他会“莫向外求”,忏悔自己,调整自己。所以我们从这段经文知道,一个人是可以起烦恼,但是不能起颠倒,起颠倒就没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