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

到这个地方,佛陀把清净的本体跟变化的作用作了一个很清楚的分辨。他说,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平等的,但是一念的妄动以后,如果我们往好的地方动,就出现安乐的果报;往不好的地方动,就出现痛苦的果报。但是不管你怎么动,不管你怎么变,心性永远就是清净本然,它不随你妄动。所以这一段等于是从别业跟共业的相互发明当中,把我们不变的体性开展出来。

你看,我们念佛的时候,为什么能跟佛陀感应道交?表示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一定有一个共同点,才能够产生感应。如果佛跟我们完全不同,那我们怎么感应呢?佛陀的那一念庄严的心跟我们烦恼的心,那个变的部分是不同的,他往好的地方动,我们往不好的地方动。但这个只是外在的作用,他的本体跟我们的本体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怎么样?感应道交。“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自他不二。而自他不二所发明的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是不变,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地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它是离开所有的相状,是整个生命的依止处。就是我们说的“差即无差”,在差别的生命当中,我们生命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众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把体跟用作了一个说明。当然这一段所要发明的是不变之体。

午二、退同例别

【图三】

看下一段,退同例别。退同分的共业,来例别业的妄见。这个“退同例别”其实主要就是在发明随缘。前面是发明不变的体,这个地方主要是发明随缘的作用。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这个地方先讲出一个同分的共业。说,阿难!比如说我前面讲到了众生的共业所感的妄见,如果以共业来例同一个人的别业所招感的妄见,那么一个人的别业所招感的妄见是什么呢?是“一病目人,同彼一国”。也就是说,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所见的这个五色圆影,其实这个道理就好像一国人所见的种种的灾象一样,都是由心所现出来。这个以共业来例同别业,先作一个总标。

以下再把这观念陈述出来,说“彼见圆影,眚妄所生”。一个人眼睛有毛病,看到了五色的圆影。其实五色圆影从哪里来?不是从灯光来,也不是从眼睛来,是他健康的眼睛当中有一层的翳——有那个赤眚,就把那个五色圆影给现出来。就是我们心性当中有一念的妄动,才有业力跟果报出来。那么这个比例就是,在众同的共业当中所现的种种不祥的灾象,是一国人的共业所招感的瘴恶,是一国人心中的烦恼恶业所引生的(瘴恶就是心中的烦恼跟恶业),“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总结:一个人看到的业力也好,一国人看到也好,其实都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一念无明妄动而有的。这个地方是从共业而带入别业。

这以下作一个总结: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以上的道理,我们可以去作一个整体的比例。整个南阎浮提众生当中,整个三千洲中,乃至于东西南北的四大海,乃至于再把它扩大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十方的诸有漏国土(这个地方不包括诸佛清净的国土)。这当中所有的凡夫众生,身心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在我们一念觉明无漏的一念心性产生作用、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见闻觉知的时候,累积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而显现出来的。而整个生命的因缘合起来就是两句话:“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当这个业力的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出现;当业力的因缘消失的时候,它就死亡。所以和合妄生,不和合而妄死。前面的一段经文,我们看到的是在变当中有不变的本体。这个地方是说不变的本体当中,有它变化的因缘。

变化的因缘,当然佛陀是从个人的角度跟团体的角度来谈的,个人叫别业,团体叫共业。我们就不要讲团体,讲个人好了。我们去思惟这个缘起的观念:什么叫作不变中有变呢?为什么说不变会随缘,这句话什么意思?

比如说,你今生产生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女人,但是你今生的生命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在不变的整体心中,我们的念头动了很多,有很多业力,它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业力显现出来而已。我讲实在话,今生的你不能代表全部的你。或者我们这样讲,我们这个心性是一个整体生命,我们今生只是一个小水泡,大海里面的小水泡,一个个体生命。这个个体生命不能代表你自己。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苏东坡跟五祖戒禅师,苏东坡的前生是五祖戒禅师。他的一念心性,不变当中有一个变的因缘,它出现了五祖戒禅师,持戒庄严;他今生变成苏东坡,是非常的放荡不羁。你说,那到底苏东坡是谁?这两个都是苏东坡。他前生是五祖戒禅师,今生是苏东坡。因为我们这个大海当中有很多业力,它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这个,后天浮出这个,所以我们不变当中有什么?生命会变化。

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求生净土?重点就是它变得太厉害,生命变得退转了(所以我们才求生净土,生到净土才能不退转)。你看我们很难把苏东坡跟五祖戒禅师划等号,这两个个性完全不同。

秦桧的前生是雁荡山的一个苦行僧。你看,秦桧是一个贪心很重、贪求名利的人,而他前生是一个修苦行的、少欲知足的人。同样一念心性,它变出两个相貌出来。哪一个是真的?两个都是假的!

我们心性的大海当中有很多的水,有很多的业力的种子,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这个,后天浮出这个。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他的前生跟今生完全不同,很正常。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种子,很多业力,你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这个嘛。

好像说这个房间,有一百个人在睡觉,一百个人个性都不一样。这一百个人就是什么?你的种子嘛。今天把这个人叫起来,把A叫起来,其他九十九个在睡觉。你看到了 A,哦,A 就是我。然后来生把B叫起来,诶,该你起来了,又变成另外一个身心世界。那么再来生把 C 叫起来,其他人都在睡觉。所以,我们没办法了解自己,因为我们今生看到的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你怎么了解自己呢?你说我很了解我自己,我今生不错,我皈依三宝,为公为众,弘护正法。其实这个只是你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功能没有表现出来,它在睡觉。它在睡觉不是没有,而是它暂时不动。所以在整个心性当中,在不变中有变,就是我们过去累积很多业力的能量在里面,它储存在心性当中,所以它今天出现这个,明天出现那个,后天出现那个,就是所谓的“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当业力成熟的时候显现,当业力消失的时候生命就结束了。

卯三、显示归真

【图四】

好,我们作个总结,“显示归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好。当我们了解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时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就可以产生微密的观照。总而言之,刚开始先依止心性,首先在变当中找到不变的体,先把这个根本找出来,先把心带回家。修行第一件事情,在变化中先找到那个不变的东西出来。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先找出来;然后再依止这一念心性称性起修,来修习空假中三观。远离和合缘,就是以空观来破除我相的执着,和合缘就是我相,破凡夫的执取。远离不和合缘,用假观来破除无相的执着。前面是破有相的执着,这是远离二乘“忘失大悲、不乐修善”这种对无相的执着。

用空假二观——空观,古德说这是破和合缘,是了分段生死;假观是了变易生死——就能够灭除分段、变易两种生死之因。最后“圆满菩提不生灭性”,就能够回归到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在本性当中产生无上的菩提。这个菩提包括福德、智慧两种庄严。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永久安住在清净的本性,永久受用常乐我净的四种功德,也就永远不再迷惑了。这个讲到返妄归真。

我们再讲一次,生命从心来说是有变的部分跟不变的部分。首先我们先回到不变的地方,然后在不变的地方再修空假中,把那个变的部分加以调整,把它杂染的因缘转成清净的因缘——但是你要先回家,先求不变,再求随缘。《楞严经》就是这个修行方法。这是你整个心地法门的观照。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到问题的点在哪里。我们讲“诸法因缘生”,每一件事情出现一定有原因。如果你找不到原因,你就永远不可能改变你的生命,不可能!你一生当中只能叫积集善业、修习福报,你生命没办法改变。你要改变生命,先要了解生命,是这个道理。先了解它,从哪里下手,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