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多,中文译名又称“利多”、“莱多”。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是印度跟缅甸的边界城,是印度往缅甸、东南亚及中国的必经之路。在二战前,雷多只有一个茶叶种植园,一个煤矿和一个砖窑。除了茂密的丛林,偶尔有一些土着村庄,仅仅只有最原始的狩猎土着纳加人和走私玉石的商人来过这里。
二战期间,由于雷多地处防卫日军入侵英属印度的战略要地、驼峰航线的起点之一和史迪威公路的起点,并有大量的盟军(包括中国驻印军、美军和英军)驻扎在此,雷多繁荣一时。
二战时孙立人领导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因为作战失利退入英属印度,到达印度东北部。盟军在雷多驻扎了大量军队防止日本入侵英属印度。
在日本切断了中国获得盟国支援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后,盟军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和修筑了意义重大的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而雷多是史迪威公路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现在,在雷多小镇郊区,有一块巨大的牌子,这里就是史迪威公路“零公里”处。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Stilwell Road,Rejuvenate our lifeline,Revitalize our relationship,Reach out beyond the borders。(史迪威公路,为了使我们的生命线焕发青春,为了使我们的对外关系焕发青春,到边境去!) 。当年,这里也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史迪威/雷多公路零公里。它呼唤着从蓝姆迦出来的士兵报仇雪恨,打回老家去!
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中国驻印军在经过两年的训练后,6万中国驻印军士兵与2.5万美国工兵于1943年10月从雷多开始了通往中国的漫漫征程,他们一边歼灭日军,一边修筑史迪威公路。最终,中国驻印军与盟军一起打败了日本,取得了中缅印战区的全面胜利,成功返回国内。
二战结束后,随着盟军的离去和史迪威公路的荒废,雷多逐渐衰落,又回到了盟军到来前的状态。此后的六十年中,雷多如同一座死城。
如今,牛群在空荡荡的公路上悠闲地散步,小贩靠在用柚木竹篾和铁皮油毛毡搭建的摇摇晃晃的路边小店里呼呼大睡;用当年中印油管的钢管和米轨铁轨做的电线杆也歪歪倒倒。
雷多旁边的玛格利特郊区的史迪威公路边上有一块杂草丛生的中国远征军墓地。资料记载,当年美军第二十总医院就驻扎这里,有大量的中国伤病员坐着飞机从缅甸前线来到这里,有些抢救无效的官兵就地掩埋。这里是2008年首次由云南省贸促会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第一次发现的另外一座被荒弃的中国军人的墓地。当时他们为找到自己战士墓地而高兴,也为此地无人照料而悲伤。
现在,当我们拨开茂密的杂草,我们还能看到排列整整齐齐的水泥板掩盖的墓穴,其中有的石碑上还刻着中文。墓地残破不堪,但是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尽管四周都是农田和村庄,但是当地的农民并没有侵占这块已经荒弃了多年的无人管理的墓地。墓地除了自然的坍塌风化,也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
蓝姆迦,许多远征军的老兵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主要是丰富的食物、精良的装备和与美国教官的相处,以及撕心裂肺的对家乡的思念。但是,蓝姆迦训练基地如今的情况如何?中国人战后几乎就没人去过。老兵回忆说,当年他们坐着闷罐车到达这里,一头扎到这里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有的连营房都没有出去过。而美国老兵情况有些也是如此。
中外资料对今天的蓝姆迦更是讳莫如深。别说图书馆,连信息量极大的英文网站,对此几乎只字不提。我们甚至连蓝姆迦在印度的具体位置都不知道。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10万之众从昆明的金马碧鸡牌坊出征缅甸。但由于英国人的畏敌情绪和盟军之间糟糕的配合,这次远征军失败了,其中一部分人逃出野人山来到印度。经过中美英三方的协商,英国人把关押2.5万意大利战俘的蓝姆迦营地移交给中美方作为重新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之用。
1942年7月17日,第一批载运中国军队的列车到达蓝姆迦。他们是从缅甸撤退到印度的英帕尔的孙立人将军率领的中国新38师。随后到达的是由廖耀湘将军率领的第5军新22师的残余部队。中国部队陆陆续续来到蓝姆迦一直延续到了9月。两支部队人数不到9000人。
在1942-1945年之间,除了前面说到的新38和新22师外,通过驼峰航线又从云南空运到印度的中国第30师、50师、14师的部分官兵和云南的大部分军官都在蓝姆迦集训,并得到了最好的装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蓝姆迦基地训练了中国驻印军5368名军官和名士兵。随后,他们编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为司令长官、郑洞国为副司令长官。孙立人为新一军军长,廖耀湘为新六军军长。
蓝姆迦基地的训练系统全面。史迪威将军根据自己多年在中国的生活以及与中国士兵的朝夕相处得出了一条经验,他认为,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只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和良好的装备,就可以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媲美。后来从蓝姆迦出来的中国士兵在缅甸把日本人打败,验证了史迪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