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面色阴沉,怒拍龙椅,喝道:“此贼不除,朕难消心头之恨!”
此刻,在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联合围剿下,高迎祥支撑不住,退回陕西。明军已经占尽优势。
这时,孙承宗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勿忧,那高迎祥退回陕西后,所部已被官兵重重包围,插翅难逃。”
崇祯帝眉头稍展,问道:“哦?孙爱卿可有把握?”
孙承宗自信满满,朗声道:“陛下放心,那高迎祥走投无路,妄图冒险从汉中走子午谷突袭西安,夺下陕西。但臣料事如神,发现他不见后,便猜出其意图。臣已率领官兵,在子午谷口严阵以待,还命其余部截断其后路。”
榆翔在一旁,不禁赞道:“孙大人神机妙算,此计必能将那逆贼一举擒获!”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孙大人果真是我大明栋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且说那子午谷,道路险峻异常。高迎祥率五万大军进入时,又恰逢连下数天大雨,大军在那狭小山路里根本施展不开,只能如长蛇般一点点艰难行进。
十五日后,当高迎祥疲惫不堪地率军行至谷口时,等待他的并非守卫空虚的西安,而是以逸待劳的孙传庭。孙传庭一声令下,官兵们如猛虎下山,关门打狗,将高迎祥的五万大军瞬间击溃。高迎祥所部首尾不能相顾,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高迎祥无奈逃至一个山洞,却很快就被孙传庭的人擒获。
不久后,兵部奏请崇祯,择期举行献俘大典。这日,天色未明,崇祯帝便早早沐浴更衣,神情庄重地驾入太庙,虔诚地祭过列祖列宗,方才身着龙袍,端坐在那盘龙椅上。
六部九卿及文武大臣们身着朝服,毕恭毕敬,随着皇帝给历代先王行礼,又拜过崇祯帝后,分立两厢。
此时,兵科给事中常自裕出班,手持献俘文,声音洪亮地恭诵道:“贼魁90人,闯王高迎祥为最强。其下多番汉降丁,将卒亡命,器甲精整,部伍严明,非他鼠窃可比。今赖皇上威福,擒献阙下则其余逆贼,不足平矣。”
崇祯帝本可就此下旨将闯王处斩,不过今日心情大好,好奇心起,想看看这贼魁到底是何模样,便吩咐道:“将高迎祥押解北京。”
不日,高迎祥被押解到了北京,此刻,雕梁画栋的金銮殿庄严肃穆,日光透过雕花窗棂,倾洒下一道道斑驳光影。榆翔身姿笔挺地立于一侧,他看似神色平静,实则内心犹如翻江倒海。自听闻高迎祥种种事迹起,他便对这位传奇人物充满好奇,脑海里无数次勾勒其模样。如今,这场面即将揭晓,他手心微微沁出冷汗,心里不住念叨:“这搅得天下风云变幻的闯王,到底是何等模样?今日可算能亲眼见识一番了。”
孙承宗立于不远处,饱经沧桑的面庞波澜不惊,可他微微握紧的双拳,泄露了内心的一丝紧张。这场胜利,凝聚着他和无数将士的心血,无数个日夜的谋划与厮杀,才换来如今局面。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殿门,心中暗暗期许:“高迎祥啊高迎祥,今日便是你的末路,希望你能给这场漫长的剿贼之战,画上一个彻底的句号,也让死去的将士们得以安息。”
而孙传庭,这位料事如神、亲手设伏擒住高迎祥的将领,此刻站在一旁,神色冷峻。他的眼神中既有大功告成的欣慰,又有对高迎祥的一丝敬佩。回想起在子午谷的那场激战,高迎祥的顽强抵抗仍历历在目,他不禁在心底感叹:“此人虽为逆贼,却也有一身胆识与谋略,只可惜,选错了道路。”
其余大臣们,个个屏气凝神,眼神中或是紧张、或是期待,又带着几分畏惧。他们深知,今日这一幕,将被史官郑重记录在史册之上,关乎着朝堂的威严与朝廷的颜面。有的大臣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这贼魁能老实些,别再闹出什么乱子,让陛下能顺顺当当处置此事。”
伴着一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两名魁梧武士,一左一右押着高迎祥步入大殿。高迎祥步伐不疾不徐,身上的铁链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在这寂静无声的大殿里,每一声都像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尖上,格外刺耳。行至大殿中央,他稳稳停住,而后目光坦然,毫无畏惧地看向高高在上的崇祯帝。在他眼中,这位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不过是个苍白清瘦、被宫廷琐事困住的年轻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