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王朝新政

"恰恰相反,"范景文接口道,"我昨日刚去看过。因为产量提高,作坊反而雇佣了更多工人。而且,工人们学会使用新机械后,工钱也涨了一倍。"

朱聿键眼睛一亮:"这就是最好的说服方式。利益,永远是最有力的论据。"

"不止于此,"李修然继续道,"我们还在太湖边建了一个农业示范园。新式水车、改良稻种、轮作法,样样俱全。去年的产量比周边高出三成。"

他转向仍在犹豫的士绅们:"诸位大人,我知道你们担心改革会影响既得利益。但请想想,如果产量提高、利润增加,你们的田产不是能获得更多收益吗?"

一位年长的士绅若有所思:"可是这些新式机械,造价一定不菲吧?"

"正是因为如此,"李修然早有准备,"朝廷准备设立'工商银庄',专门为改良生产提供借贷。只要有可靠的产业计划,就能获得资金支持。"

小主,

"这倒是个好主意,"那位士绅点点头,"但监管必须严格,否则......"

"自然,"范景文说,"我们已经起草了《银庄章程》,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和监督制度。"

就在这时,又一个消息传来:扬州盐商集体表态,愿意投资新式盐场建设,还要捐资兴办工艺学堂。

"这是个好兆头,"朱聿键欣慰地说,"盐商们向来最谨慎,他们都愿意投资,说明新政确实有前景。"

"陛下,"李修然说,"不如我们去秦淮河畔看看?让大家亲眼见识新政带来的变化。"

片刻后,一行人来到秦淮河畔的示范工坊。工坊外墙面一新,显得格外气派。但真正让人惊讶的是里面的景象。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十几台崭新的织机正在运转。工人们不再需要用脚踩踏,只要转动手柄,织机就能自动运作。更令人惊叹的是,织出的花纹比传统织机更加精美。

"这是改良版的提花机,"李修然向众人介绍,"由苏州老匠人和西洋工匠共同研制。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织出更复杂的图案。"

"这些工人......"周明德注意到,"怎么有不少女子?"

"正是,"一位女工站出来,"以前我们在家织布,一天最多织两尺。现在用新机器,不仅能织六七尺,工钱还更多。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夜校,教我们认字读书。"

众人又来到瓷器作坊。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拉坯机。

"传统拉坯全靠脚力,很耗体力,"李修然解释,"这台新机器采用水力驱动,匠人只需专注于器型的塑造。现在我们的青花瓷已经能与景德镇媲美了。"

"这些工匠,"范景文问,"都是从哪里请来的?"

"有老匠人,也有新学徒,"工坊主管答道,"我们设立了学徒制,老匠人教技艺可以得到额外补贴。年轻人学得快,现在已经能独立操作了。"

正说着,一阵欢声笑语传来。原来是工坊旁的夜校下课了。十几个年轻工人抱着书本走出来,还在热烈讨论着什么。

"他们在学什么?"朱聿键好奇地问。

"除了认字读书,还有算学和工艺制图,"一位年轻教师走上前来,正是艾儒略的学生,"最近我们还加入了《格物入门》课程。"

"格物?"周明德皱眉,"这不是西洋之学么?"

"大人有所不知,"那教师恭敬地说,"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比如,为什么水能推动机器?为什么不同的土壤长出不同的庄稼?这些知识,对改进生产大有帮助。"

就在这时,一阵香气飘来。众人循着香气来到工坊后院,看到一片整齐的试验田。几个农户正在查看稻苗。

"这是从江南各地收集的水稻品种,"李修然介绍,"我们在这里试种,选出最适合本地的良种。去年光是这项改良,就让周边农户的收成增加了两成。"

一位老农激动地说:"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新法子,省力又高产。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也爱学这个,不用再像我们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朱聿键听得连连点头。他深深明白,真正的改革不是一纸命令,而是要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