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东西密约

1665年初,欧洲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英荷战争进入尾声,法国在路易十四的领导下崛起,西班牙帝国虽然衰落但仍不甘示弱,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各方势力都在寻求在远东的利益。

李修然和卡洛琳娜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为东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这是一场复杂的博弈,"卡洛琳娜警告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算盘。"

她说得对。根据艾莎·哈桑的情报,各国的意图各不相同:

- 英国:寻求打开远东市场

- 法国:试图挑战英国海权

- 荷兰:保护其在东印度的利益

- 西班牙:维持传统势力范围

- 葡萄牙:重返远东贸易

李修然召集核心团队商议对策。会议在台湾的秘密基地举行,出席者包括:

- 卡洛琳娜:负责欧洲事务

- 艾莎:提供情报支持

- 安娜:航海技术顾问

- 汤若望:文化交流专家

- 郑成功:东亚海域代表

他们制定了一个精密的谈判策略: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首先是确定谈判顺序:

1. 英国:最重要的潜在盟友

2. 荷兰:需要安抚的竞争对手

3. 法国:值得拉拢的新兴力量

4. 西班牙:需要妥协的旧势力

5. 葡萄牙:可以利用的小伙伴

卡洛琳娜深知欧洲各国的软肋:"英国需要市场,法国渴望威望,西班牙在意面子,而荷兰最关心实际利益。"

与英国的谈判首先展开。英方派来了两位代表:

- 詹姆斯·肯特:东印度公司董事

- 威廉·配第:枢密院顾问

谈判一开始就陷入僵局。肯特咄咄逼人:"凭什么让我们放弃已有的特权?"

这时,李修然打出了第一张牌:展示了一份详细的航海图,上面标注着数十条新航路。

"这些都是我们发现的新航线,"他平静地说,"比传统航线更快、更安全。"

配第的眼睛立刻亮了。作为经济学家,他立即计算出这意味着什么:航程缩短三分之一,意味着成本大幅降低。

但这只是开始。卡洛琳娜又抛出了第二个筹码:一份详细的东亚市场调查报告。

"这是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完成的市场研究,"她说,"包括各地区的商品需求、价格变化、季节特点..."

配第仔细翻看报告,神情越发严肃。作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清楚这份报告的价值。

然而,谈判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初步协议时,一个意外发生了:荷兰代表团提前抵达。

范·德霍斯特率领的荷兰代表团带来了咄咄逼人的态度:"我们听说你们在和英国密谈?"

这是个危险的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英荷两国联手对付他们。

李修然临危不乱,立即改变策略:"既然两位都在,不如我们来谈谈三方合作?"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1. 建立三方贸易联盟

2. 划分势力范围

3. 共享航路信息

4. 建立联合打击海盗机制

这个提议让英荷双方都愣住了。多年的竞争对手同处一个联盟?这似乎太理想化了。

就在气氛陷入尴尬时,卡洛琳娜打开了一幅巨大的东亚地图。

"让我们实事求是地谈,"她指着地图说,"这片海域太大了,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自控制。"

她开始分析各方优势:

- 英国的远洋航海技术

- 荷兰的东印度群岛经验

- 联盟的本地网络

"与其互相消耗,不如优势互补。"李修然补充道,然后提出了具体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