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马上明白了皇后的意思,也大笑道“不错不错,就让速不台继续镇守辽阳,派一得力之人前去辅佐即可”,伯颜何尝没有听出这弦外之音,这女人的心机好重,伯颜偷偷望了望南必,问道“陛下准备派何人前往”,“嗯,太师看前宋降臣杜充如何”大帝问道。
“杜充”伯颜愣了一下道“此人倒是有些才能,但主要是在管理物资和支援前线上,此人很会征兵征粮征赋,也知道怎么保证粮道和物资运送畅通,不过...”伯颜话还未说完,大帝打断道:
“太师如今不就需要这样的人坐镇后方吗,难道还能指望跟太师一起协同作战”,伯颜点了点头“陛下之意微臣明白,不过速不台在辽阳,毕竟是留守后方的最高官员,杜充如何做事,两人又如何相处呢”,南必皇后笑了笑道“这就不需要淮王费心了,朝廷自然会处理好”。
须臾,大帝又问道“太师还有什么问题,何时能出兵”,伯颜道“臣准备将17万大军,分三路陆续渡海,考虑到前此出兵被飓风所毁,臣根据与钦天监商议的结果,准备11月中下旬渡海,如此,不仅可避飓风,船队和物料的准备也更充分”。
大帝点点头又说道“你那17万大军不如留下3万汉军在高丽,带3万侍卫亲军前去,如何”,伯颜愕然道“陛下这是何意”,“朕的侍卫亲军长期留守大都,没有实战经验,将来一旦有事,朕恐不堪大用,带去征倭,正好历练”大帝回道,伯颜点点头“臣明白了,只是臣还有2个疑问”;
小主,
“爱卿只管问来”大帝很和蔼的笑道,“一是辽阳已有3万侍卫亲军,随臣剿灭乃颜、哈丹,多有战功,已经是历练了,目前这3万侍卫亲军要镇守辽阳,恐怕不能带去征东;二是陛下说留3万汉军在高丽,为何不直接从征东大军里抽调3万丽军回高丽呢”伯颜问道。
“哈哈,太师问得好,朕所说的3万侍卫亲军,可不是如今镇守辽阳的亲军,而是朕在大都的御林侍卫亲军,至于为何留3万汉军在高丽,而不是直接抽调3万丽军,爱卿如此聪慧之人,还需要朕明说吗”大帝大笑道。
伯颜恍然大悟道“请陛下恕臣愚钝,陛下深意,千古之人不及,不过...”,“爱卿还有何疑虑”大帝问道,“把御林侍卫都抽走,那大都的安危...”伯颜嗫嚅道,“哈哈,太师多虑了,如果连大都都不安全,朕这大元又有哪里是安全的呢”大帝大笑道。
见伯颜点头,大帝又问道“爱卿准备以何人为前锋”,“丽将洪茶丘,另外,臣想举荐一人全面负责后续船队的跟进与作战”伯颜道,“洪茶丘”大帝点了点头“不错,不知爱卿还要举荐何人”,“前镇国大将军、征南都元帅府副都元帅、领江浙行省平章事张仲畴”伯颜一边说一边看向大帝的脸色,“张宏范”大帝的瞳孔忽然收缩了一下。
正如几年前彭成龙和黄文斌料想的那样,他们穿过来以后历史的轨迹就发生了变化,尽管他们只是毫无影响的小人物,但自崖山之战后的历史,已经跟先前那个时空的记录完全不同了,他们只能按照实际情况,去面对去抗争。
不过说他们在“盲人骑瞎马”倒也没有,因为他们几个中有人擅长历史大势分析,有人对阶级力量对比和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力量对比有深刻认识。
因此,虽然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甚至事件的过程都跟原先历史的记录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仍然能根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大致推断出元廷会有哪些政策和举措,各时期哪些利益集团的主张会占上风,同时根据能弄到手的元廷公文,大致得出相对精准的预测和分析,从而指导自己一伙人能至少“趋吉避凶”。
就如吴海军虽然不知道阿术阵亡和怯薛军覆没的事情,但是根据元廷和西北海都的利益纷争及双方力量对比,以及双方领导人的特点,得出元廷可能会跟海都在西北长期对峙。
因为综合来看的话,双方力量基本是平衡的,虽然元廷优势更大些,但不足以改变整个战略格局,因此,双方最后只能是议和或对峙,起码几年内谁都没有力量再发动大规模进攻,既然如此,元廷很可能从西北调出一部分力量,进行征安南的准备。
吴海军也不知道忽必烈会把全部征东的大权交给伯颜,但他能根据乃颜、哈丹败亡后的形势,得出元廷再次征发大军征东瀛已是如箭在弦,考虑到伯颜的能力,此次征东瀛应该不会像原先历史上那么狼狈;
但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日本多山,地形割裂,很难一战底定,而如果长期征伐,需要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投入,元廷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能否持续下去,很难说,毕竟不是后续的继承者都是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