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原先就按计划撤回升龙的2万边军外,20多万涌入升龙城的军民,其中至少有6万安南溃军,7、8天过去了,居然连区区5万军队都组织不起来。
这其中固然有混乱的因素在里面,但原先的黎氏王族成员,在这里明顶暗抗陈氏兄弟的命令,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陈氏兄弟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3万禁军全部拿出去拼死一搏,加上2万边军,或许能给前锋的1路元军重创,但自己也必定会伤亡惨重,那可是2、3万的铁骑,而且都是嗜杀成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组成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可以肯定,升龙城内的20多万军民,必定能像变戏法一样突然冒出装备阵伍齐全的6、7万大军出来,而他们都是本地人,更相信黎氏,或者根本就在黎氏王族或效忠黎氏的将领手上掌握着。
那样的话,即便取得惨胜,对陈氏兄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所谓的第二次征南的情况是这样的:元廷同样在边境集结了20多万大军,但还没出征,就已经病停了3停,虽然比第一次征南病停的比例小一些,但仍然使得能出动的兵力大打折扣。
原时空的元军选择在旱季也就是冬季发起进攻,从气候来看,也没什么不妥,但是,正如这时空中脱不花所说的:气候环境的影响对双方都是一样的,不会偏袒哪一方。
结果,原时空的20多万大军只有17、8万能出征,只能分成2波攻击,为了集中兵力,攻击路线只分2路,但这样做虽然短时间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了,但却会后继无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地方根本占领不了,这就给将来的作战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原时空的元军,在进入安南后,又不断地有人病倒,反倒是安南军,在这个季节病停比例很低,几乎完全可以全军抵抗;在边境的血战就损失了近四分之一征南大军后,安南边军见抵挡不住,在大量杀伤元军后,有计划的向升龙后撤。
等好不容易打到升龙城下,安南进入了雨季,大军病停人数急剧增加,攻击兵力下降到不足3万,而此时的安南,不算陈氏的禁军,已在升龙集结了6万大军;
同时从后方建兴府路、清化府路和义安府路等地调来3万留守兵力(原本对形势估计的比较严重,预先撤了一部分兵力到后方,做留守兵力,准备长期抗元的)。
陈氏兄弟马上以这9万人马,加上自己的1万陈家军,共10万大军向蒙元发起了反攻,蒙元军被打的节节败退,更重要的是,安南北部90%的土地和城池,要么一直被安南掌握着,要么短暂被蒙元占领,眼下却全部回到了安南手中。
并被从北部山岭防线撤回的边军和当地的军民,牢牢把控着。
眼看蒙元大军有全军覆没于安南的危险,元廷紧急在边境以云南、广西官府的衙役和书办为主,还有部分青壮妇女,集结了一支7万人的签军,带着给养和药品前来救援。
而担任第二波攻击的汉军,在所有路线都被安南军切断的情况下,听闻签军越过边境,打通了部分后方道路后,拼死杀到太原路南部,把已经溃不成军的第1波接了出来。
全部人马汇集起来已经不足5万人,前堵后追,又不断有人病倒,这支元军拼命杀到太原路和谅山路中部,跟签军汇合后狼狈撤回了国境,近18万大军,活着回来的不足2万人,这还不算后来集结7万损失3万的签军。
这就是原时空的蒙元第二次征南的结果,以至后来大帝还想三征安南时,满朝震恐,只得作罢。
但在这时空,情况显然不一样,首先进攻的时节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在最为潮热瘴气弥漫的8月出兵安南,这是自唐代鲜于仲通以来,600多年未有之事,而病停的人数比例,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居然比安南军的病停比例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