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五指山上(一)

“升龙城高池深,元寇铁骑虽然善战,但是却无法攻城啊,请陛下不必忧虑,当务之急,一是加紧修固城墙,挖宽挖深护城河,使元寇无机可趁,二是抓紧筛选溃兵,迅速编练集结;一旦元寇疲敝,粮草不继,我大军从城中杀出,必能大破元寇”中书丞相陈有德道。

陈兴道看了看这个信心满满的远房堂叔,心里其实在摇头,他对元军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什么修固城墙,在回回炮、冲车、巨形攻城槌下,能起多大作用,何况,这小小的安南都城怎能跟大宋那些筑垒坚城相提并论,可那些城池挡住元军了吗。

当然,也有如钓鱼城、凌霄城这样挡住元军的城池,可那些城池的地理环境是这平原上的升龙能比的吗,至于护城河,大概能拖延几天,可是也没什么作用,当然,如果拖延能等来援军,那是另当别论,但后方,呵呵,陈兴道露出了一丝苦笑。

至于什么抓紧编练溃军之类的,都是废话,能抓紧早就抓紧了,目下元军光是集结升龙城下的精锐铁骑,就有近4万之众,还有大批汉军正带着粮草和大型攻城器械赶来,如果现在不走,一旦另一支元军前锋的3万多铁骑攻占建兴府路,那就撤都撤不了了。

心念一动,陈兴道已做了决定,但当着这满朝文武的面,他还是对陈有德大加称赞“丞相叔父忠心为国,所陈破敌之策甚为合理,朕心甚慰,就请叔父全权指挥防守反攻之事,所有大小官吏军兵,叔父自行处置,无需上报我兄弟二人”;

陈兴道接着忽然从龙椅上站起来,说道“元寇不可惧,我等祖上久居中原之地,深知这元寇不能持久,不服水土必是疾疫流行,粮草不继必成饥疲之众,升龙城高池深,只要诸位臣工齐心协力,破敌只在当前”。

他随后退朝把弟弟、几个亲信叫来,秘密商定了撤逃方略,3万亲军当然全部带走,2万边军筛选可靠之众跟随,陈氏家眷已有3万转移到了清化府路、义安府路和顺化府路,还有约2万在城中,也一并撤离,至于安南军民,挑选可靠并忠于陈氏的带走。

建兴府路也是不能停留之地,但可以留少量部队抵抗,以尽量迟滞元军的行动,从清化府路南部开始,依长山山脉组织数道防线,同时抓紧整合各方力量,一旦元寇力竭或疾疫流行且后援不至,马上起全部人马,以10万之众反攻。

脱不花骑着高头大马,洋洋得意的走在升龙的大街上,他脸带笑意,完全无视周围围观的安南百姓的愤怒与无奈的眼神,反而高声吟诵前唐后主的诗句“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他哪里知道,这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后续的艰难,完全超出了想象,不是张贤元、彭成龙、刘德富还有数以万计的将士奋不顾身,以及云贵、广西甚至四川的百姓被征发的十室九空,在安南的元军,早就完了。

张贤元和彭成龙此刻当然也不知道后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彭成龙大约记得,吴海军说过:原时空的第二次征南也曾打到升龙城下,但后来不仅功亏一篑,几乎全军覆没,甚至安南追击军还占领了宣化路北部十几个在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州县,太平路南部也失守了。

这个时空的情况虽然有点不一样,毕竟病停的人数不算多,而且升龙都城也拿下了,可是彭成龙想起吴海军说的事情,心里还是不踏实,吴海军前世可是历史学的研究生,而且专门研究宋元史的,那么眼下,真的一切都改变了吗,安南真的就这么臣服了。

眼下最大的收获就是,张贤元和他带着兄弟们到了姜总管麾下,张贤元已经代理中万户,元帅府已经核批,并向都元帅府也就是王府呈文,他们不仅把控制在同乡会手中的1500多兄弟全部带了过来,还接收了这边愿意接受他们指挥的2000多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