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皇帝刘璿与一众大臣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模糊,蜀兵们也开始踏上了归途。他们的步伐虽略显沉重,却难掩那份深藏于心的疲惫与胜利的喜悦交织之情。他们缓缓行进,如同凯旋的勇士,逐一回到了各自的军营之中。
然而,在这份短暂的欢愉背后,刘循的心中却如同被一片阴云笼罩,难以释怀。他深知,今日的小胜不过是漫长战争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虽然暂时挫伤了敌军的士气,但蜀军所面临的困境依旧严峻。若明日敌军大军压境,正面交锋,蜀军的胜算无疑如同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这份沉重的忧虑让刘循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当机立断,下令迅速召集众位将军,于军营之中紧急商议应对之策。营帐之内,烛火摇曳生姿,将一张张凝重而坚毅的脸庞映照得分明。今日的胜利如同一股暖流,注入了原本沉默寡言的将领们的心田,他们纷纷开口,各抒己见,营帐内顿时充满了热烈而紧张的氛围。
将领们的发言各具特色,有的信心满满,断言明日正面交锋必胜无疑;有的则主张设下埋伏,让敌军有来无回;更有甚者,主动请缨,声称只需率领两千精兵,便能将魏军杀得片甲不留。这些豪言壮语虽然振奋人心,但在刘循听来,却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可行的根基。
为了检验这些将领的决心与信心是否真实可靠,刘循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建议:“诸位将军,既然你们如此有信心,不如我们立下军令状,以生死相托,确保所言非虚。”此言一出,原本热闹非凡的营帐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将领们的神色变得复杂而微妙,有的面露难色,有的低头不语,还有的欲言又止,最终都选择了沉默。
这份沉默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刘循深知,此时的沉默并非因为将领们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因为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不敢轻易许下无法兑现的诺言。
就在这时,刘谌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流,打破了这份沉重的沉默。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几分期待与自信:“刘将军,我心中有一个尚不成熟的想法,或许有些稚嫩,但我认为它值得我们单独深入探讨一番。不知刘将军意下如何?”
刘循闻言,目光微闪,他深知刘谌虽然年轻,但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于是,他点头应允:“北地王客气了,有何高见但说无妨。既然人多嘴杂恐有不便,那今日的军事会议便暂且解散。诸位将军请先回去休息,养精蓄锐,明日早晨我们再次集会,共同商讨下一步的部署。”说完,他向众位将军下达了命令,营帐内的气氛这才稍显轻松。
将领们陆续走出军营,只剩下张绍和关彝两人时,刘谌再次开口。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张叔、关兄,二位都是智勇双全之人,我深知你们的才能与见识。我有一个初步的构想,或许能为我们带来转机。不知二位能否留下来,一同探讨我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张绍与关彝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与信任。他们点了点头,示意刘谌继续说下去。
刘谌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我的想法是,如今师篡已死,此人曾是司马昭精心安排在邓艾身旁的监军。他的死无疑在邓艾与司马昭之间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种子。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派遣一位能言善辩之士,在明日军中对垒之时前去劝降邓艾。当然,这劝降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以言辞巧妙激怒邓艾,诱使他主动攻击我军。”
说到这里,刘谌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在刘循、张绍、关彝三人脸上扫过。只见他们面露惊异之色,似乎对这个计划既感到意外又充满期待。他们刚要发问,却又被刘谌的话语打断。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邓艾身为百战名将,其智谋与洞察力绝非等闲之辈。他一旦看出我们的真正意图——即激怒他使其进攻,那么他必然会谨慎行事,不敢轻举妄动。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能拖延明日的战况,还能为后续的战略部署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且,即使邓艾没有上当,我们的劝降行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他的心神,为我们的战斗增添一丝胜算。”刘谌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向刘循等人,等待着他们的回应。
刘循听罢,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个计划虽然巧妙,但人选却至关重要。一旦选错人,不仅无法激怒邓艾,反而可能暴露我军的意图,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沉吟片刻后问道:“此计虽妙,但人选却需慎之又慎。那么,究竟谁才是那个能言善辩,又能让邓艾信服的人呢?”
刘谌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人选嘛,我们不妨来个民主之选。每人心中默想一人名,写于纸上,最后统一公布。看看我们是否心有灵犀,能否选出那位最合适的人选。”
四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他们各自提笔,在纸上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一个人名。当四张纸条同时被展开的那一刻,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同一个名。四人相视一笑,营帐内顿时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气氛。
接下来,四人开始围绕这个计划展开详细的讨论。他们分析了邓艾的性格特点、可能的反应以及应对之策,确保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