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隆中对的缺憾,赤壁曹操逃脱之谜

诸葛京并未立即回应刘谌的言辞,而是稍作停顿,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随后缓缓开口道:“王爷,属下心中有一疑惑,恳请王爷能予以解答。”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却又不失坚定,显然是对这个问题极为看重。

刘谌闻言,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之色,似乎对诸葛京此刻的提问感到有些意外。然而,他并未多言,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示意诸葛京继续说下去。

诸葛京见状,心中稍定,接着说道:“昔日我大汉与东吴结盟,共谋大业,在赤壁一战中大败曹贼,使其狼狈退走。然而,属下心中一直有个疑问,那曹贼为何能够安全退回许昌,继续占据北方中原那片广袤的土地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不解,显然是对这段历史中的某个环节感到困惑。

刘谌听了诸葛京的问题,心中不禁有些哑然。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似乎并不值得如此深究。然而,他并未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耐心地解释道:“此乃因为我祖父的二弟,他昔日曾受过曹操的大恩,所以在华容道上释放了曹贼。此事你应该也是知晓的,为何今日突然有此一问呢?”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显然是对诸葛京的提问感到有些不解。

诸葛京闻言,却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道:“王爷所言极是,属下自然知晓此事。然而,属下心中仍有疑惑。既然当时已经算出曹操会退走华容,为何非要让关将军去镇守,而不是派遣其他将领呢?”他的问题直指要害,显然是对这个决策背后的原因充满了好奇。

刘谌听了诸葛京的话,心中不禁有些无奈。他深知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但既然诸葛京已经问出,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解释道:“诸葛丞相当时的意思是,一来是为了报答曹操昔日的恩情,二来也是担心曹操一旦身死,东吴必然会趁机北上,而我祖父那时恐怕仍然难以成就大业。”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显然是对这个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深感无奈。

然而,诸葛京却并未被刘谌的解释所说服。他反驳道:“王爷此言差矣。若曹操当时身死,北方必然会陷入大乱。虽然东吴能趁机北上,但东吴内部本身并不团结,恐怕也无法轻易占据整个北方。况且,即使曹操死了,曹丕仍在,他虽然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但抵抗东吴还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献帝还在许昌,他乃是汉朝的正统皇帝,有他在,北方的人心就不会轻易散失。”

刘谌听了诸葛京的反驳,心中不禁有些动摇。他深知诸葛京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这个问题却实在难以解释。他沉思片刻,却仍然无法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为何诸葛丞相当时要故意安排关将军释放曹操呢?为了报恩?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没有将领来调遣?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关羽、赵云、张飞等将领都可以互相调换位置,如果把赵云放在华容道上,曹操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

当然,也许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一切。那就是隆中对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杀掉曹操。然而,这个理由却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但是,既然事态发生了变化,非要拘泥于隆中对的策略构想里面,这完全不符合诸葛丞相的作风,简单点就是既然有机会杀掉曹操,为何非要三分天下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诸葛京看到刘谌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已经触动了刘谌的内心,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中的某些决策。于是,他趁热打铁,继续反问道:“王爷,您对此可有新的见解呢?”

刘谌闻言,却并未立即回答。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无法自拔。而一旁的范长生也是沉默不语,显然是无法解答诸葛京的问题。毕竟,很多人只看到隆中对的伟大之处,却并没有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何非要留下曹操这个真正的汉业大敌呢?

一时间,整个房间都陷入了沉寂之中。只有诸葛京的眼神仍然坚定,似乎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刘谌的思绪继续在脑海中萦绕,他细细品味着当时的情境。从种种迹象来看,祖父似乎早已洞察到关将军会心软放走曹操。这不禁让他心生疑惑,祖父为何会默许这样的决定呢?倘若祖父当时派遣赵云镇守华容道,依照赵云那刚正不阿的性格,曹操断无生还之理。如此一来,祖父或许早已一统天下,又何须放走如此心腹大患?

如今,世间流传着诸多说法,称放走曹操是为了遏制东吴的北上之势。然而,诸葛丞相素来对东吴了如指掌,他深知东吴不过欲偏安一隅,并无问鼎中原之野心。即便孙权心怀天下,但想当年孙策在世时,孙权曾多次率兵攻打广陵,却屡战屡败,此事早已传遍四海。孙权的军事才能,显然不足以支撑他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即便东吴真的北上,能占据淮南之地,恐怕也已是其极限。

如此一来,似乎只剩下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答案了。这个答案,既非出于战略考量,也非源于对东吴的忌惮,而是……

正在刘谌沉思之际,有一下人突然来报,“王爷,沐坦沐将军有要事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