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方案尘埃落定之后,几位将军再次聚首,对原有的作战计划细节展开了更为精细的雕琢。他们深谙“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的古老智慧,明白集思广益方能锻造出无懈可击的策略。于是,他们围坐一堂,各抒己见,将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推敲得滴水不漏。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大地之上时,廖化、霍弋、关志、关彝四将已率领汉军,悄无声息地将营寨前移至汉中城下五里处。这一微妙的布局变动,如同棋局中的一着妙棋,迅速被魏军统帅钟会所察觉。钟会眉头紧锁,凝视着眼前的地图,对帐下众将分析道:“蜀军此举,意在束缚我军手脚,使我军难以从城中自由出击。恐怕,他们紧接着就会有更大的动作!”
夜幕降临,月华如练,廖化亲自率领一万精兵,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从营寨中鱼贯而出,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这一行动,虽隐蔽至极,却难逃钟会那敏锐的目光。他很快便得到了这一情报,心中疑惑更甚,急忙铺开地图,目光在山川河流间穿梭,试图解开蜀军的谜团:“姜维不是要攻打新城吗?为何此刻却向西北进发?难道是意图攻打下辨,来个声东击西,切断汉中与凉州之间的联络?”
疑虑重重之下,钟会迅速召集将领们议事。将领们鱼贯而入,听完钟会的分析后,皆是面露困惑之色。然而,大多数人心中所想却与钟会不谋而合——这很可能是蜀军的声东击西之计,意在攻打下辨。然而,尴尬的现实却摆在眼前:诸葛绪已率一万兵马离去,此时若要支援下辨,却苦于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气氛沉闷至极之时,卫瓘挺身而出,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他向钟会请缨道:“将军,不如让我去吧!如今局势紧迫,我若前去,一旦发现对方只是虚张声势,也能迅速撤回,不耽误大局。”钟会闻言,沉吟片刻,权衡利弊之后,无奈地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期待:“好吧,就有劳卫将军了。”
卫瓘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集结一万大军,星夜兼程,向着下辨进发。而廖化的大军抵达下辨后,并未急于发起进攻,而是迅速占领了西南角的鸡峰山。他们依山势筑起营寨,防御工事固若金汤,以防魏军来袭。
与此同时,在汉军营寨之内,关志与关彝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另一场至关重要的行动。他们迅速集结了一万兵力,悄无声息地开始后撤。在摆脱魏军斥候的监视之后,他们迅速绕至定军山的南侧。行军途中,他们偃旗息鼓,尽量减少声响,犹如暗夜中的潜行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拖延被诸葛绪发现的时间,为接下来的行动争取更多的准备空间。
当大军浩浩荡荡行进至定军山的东南方向时,他们迅速选定了一处地势险要之地安营扎寨。营寨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防御设施齐全。关志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派遣了勇猛无比的关彝前往定军山下进行骂战。关彝身先士卒,言辞犀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激怒魏军,引诱其出战。
诸葛绪在接到情报后,愤怒之情犹如火山爆发般难以遏制。他万万没想到,蜀军竟然如此狡猾,骗了他这么久。直到大军抵达东南方向,他才得以察觉这一切。更令他气愤的是,此时正有一名小将在山下肆无忌惮地骂战,挑衅着魏军的底线。
诸葛绪仔细观察那小将的位置后,一个计策迅速在他的脑海中成形。他想起魏蜀两国间流传的黄忠阵斩夏侯渊的典故,心中不禁冷笑连连。如今,这名小将送上门来,正好可以复制当时的战例,给蜀军一个深刻的教训。尽管此举有杀鸡用牛刀之嫌,但自从被贬至汉中后,诸葛绪变得异常谨慎。他不再计较是否大材小用,只求能稳操胜券,一雪前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彝在山下骂战的时间越来越久。他的声音逐渐沙哑,斗志也逐渐消散。他开始脱掉铠甲,准备休息片刻。跟随关彝的部分蜀军士兵也开始感到饥渴难耐,有的士兵已经坐了下来,有的甚至躺倒在地,疲惫不堪。他们完全失去了战斗的样子,仿佛一群疲惫的旅人。诸葛绪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冷笑不止。他暗自思量,看来汉中之战的首胜即将落入他的囊中。
“擂鼓助战!随我冲杀下去!”诸葛绪一声令下,犹如猛虎下山般冲锋而去。他迅速骑上战马,手持大刀,威风凛凛。他的身后,魏军将士紧随其后,气势汹汹,犹如洪水般汹涌而来。他们誓要将蜀军一举击溃,夺回属于自己的荣耀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