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三年春,京城。
城南防疫的成功让医改获得了朝廷的首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阻力。
太医院议事厅外,一群老医官正围着《医道改革纲要》的告示指指点点。告示上详细列出了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设立医学堂、改革考核制度、推广新式医术......
"简直是胡闹!"年过七旬的张太医愤怒地拍着案几,"什么医学堂?分什么内科外科?我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施治,岂能如此肢解?"
"可不是么。"另一位白须飘飘的老医官附和道,"听说他们还要改革师徒制度,让那些没有医道世家背景的人也能当太医。这不是存心打乱我们的传承吗?"
就在这时,沈明轩从议事厅里走出来。他手中拿着一摞文件,正是新制定的《医者考核章程》。看到众人,他主动打招呼:"诸位太医,可是对改革有什么意见?"
"意见?"张太医冷笑一声,"沈大人,你可知道我们太医世家传承了多少代?那些医术心法,岂是几本教材就能教会的?"
沈明轩平静地说道:"正因为深知传承的重要,我们才更要改革啊。"
他取出一份统计数据:"请诸位看看,近三十年来,太医院的疑难杂症治愈率在逐年下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传承变成了守旧,把经验变成了教条......"
"数据?"张太医一把抓过那份统计表,"用这些冰冷的数字就想否定祖宗传下来的医道?"
"不是否定,是改进。"沈明轩解释道,"比如说这个病例......"
他翻开病案记录:"上月,一位官员的幼子得了重症。传统方子用了十几副都不见效。最后我们用改良的诊断方法,发现是西洋传来的新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治好。"
"巧合罢了!"另一位老医官冷哼道,"再说了,城南防疫的成功,主要还是靠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那些新奇的玩意儿,不过是锦上添花。"
正说着,一阵骚动从医学堂方向传来。原来是新入学的学生在进行解剖课程,几位保守派太医闻讯赶来,正要阻止。
张若兰正在为学生讲解:"这具铜人模型,完全按照真实人体的构造制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经络与血管的关系......"
"住口!"张太医怒气冲冲地闯入,"伤天害理!简直是伤天害理!解剖人体,这是要断了我们的阴德啊!"
"张老请息怒。"沈明轩快步上前,"这只是教学用的模型,并非真人......"
"模型也不行!"张太医激动地指着铜人,"我们老祖宗讲究'望闻问切',何曾需要这些邪门歪道?你们这是要把太医院变成西洋人的地盘吗?"
这时,思雨抱着一摞医书走来:"张伯伯,您说得对,'望闻问切'确实是中医的精髓。但您可知道,这铜人模型上标注的穴位,全都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来的?"
她翻开手中的医书:"您看,这经络图,就是把古籍中的描述具象化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更快地掌握要领。这不正是对传统医术的传承和发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