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情

楚韵 韩司遥 1999 字 2天前

一晃便入了八月。

各郡、各县、各路的学子们早已进了长安。待初步遴选后,各自就有各自的去处。有钱的寻个客舍住下;有人的则投奔自家亲戚;没钱又没人的只好在城内寻个活计,有吃有住就行。

与首届相比,此次报考的学子几近翻了两番不止,若非将报考的时间较之前提前了两个月,仅是筛选呈递上来的策论这一条怕是远远不及。诚然,报考人数虽有增长,但初选通过的学子较先前只多了两千余人,这已然接近贡院容纳的极限。

因此次主考的官员是尚书令及两位翰林院的供奉,多数学子也不敢随意地去拜山头。

可说来也奇怪,尚书令统领百官,总揽政务,怎还选派去做如此具体、繁琐的事务,多少显得大材小用了些。

然,既是陛下钦点,加之又有礼部、吏部及国子监从旁协助,此届科考的官员名录与首届几乎一致,唯一不同的仅是将林尽染替换成为林靖澄。

不过,诸如林尽染、韦太师等人很清楚,且不论这位林尚书谨慎的脾性,平素公务缠身的他几是很难分身照管科考的一应事宜,这主考官一职不过是挂名,权力大多得下放到两位供奉和其他职司手中。如是就可能出现隐患,倘若真出现了什么差池,或许得尽数算在他的头上。

难道皇帝陛下是想借题发挥,以疏忽职守为由处置林靖澄?

说回正题,此次科考有两场,分别是以明经和明法两科,定于初五和初八举行。暂且剔除诗赋一环,策论的方向也极具针对性。可以说,首届的科考不过是牛刀小试,如今已慢慢步入正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也得层层布施下去。诸如县试、院试、乡试、会试等一层层的考核,以及对应举子的特权,这些皆已囊括在内。

这回崔秉志作为考官之一,因贡院的事务繁冗,抽不开身,故特意托林尽染相送,只是眼下瞧来,向成林的心态较上回确实好上许多。

“向兄可有信心?”

向成林连忙拱手揖礼,有些结巴道,“学···学生有信心。”

林尽染压了压他的手,抿唇一笑,“不必拘束,我也算是崔伯伯的学生,我们平辈论交。”

“这可不行!”向成林面色端正,很是诚恳道,“首届科考,林御史就已是天下学子的座师,学生不敢僭越。”

“向兄这话若是被旁人听了去,该说你是个马屁精!”

向成林知晓他这是调侃之意,面颊一松,露出憨憨的笑容。

“明经和明法,你选了哪科?”

“学生都选了。”向成林语音稍顿,想了想方道,“崔先生建议学生只选明经科,因这两年诗文典籍也抄了不少,心得体悟良多,而明法科相对生疏些。但此次科考优先遴选两科学子,其次再从单科中选拔优异者。学生以为若是此次科考不中······”

林尽染遽然打断道,“哪有说自己科考不中的,呸呸呸!”

向成林一怔,见他一脸正色,只得照模照样地学着‘呸’,随即解释,“学生想试试,也算是检验这两年的学业到底有何长进。”

林尽染抿唇一笑,语调略缓,“崔伯伯特意托我在路上嘱咐你几句。”

“学生洗耳恭听。”

“此次科考较上回确实难了些。可这两年,向兄的学业突飞猛进,崔伯伯相信以你的学识足以应对。这第一,就是放平心态,忘掉过去。”

崔秉志显然是担心他复又回忆起文英殿殿试的情景。毕竟此次科考得歇在贡院中,虽对外宣称能供八千名学子应考,但院内的号舍仅能容一人坐下,若晚间安歇,尚得半蜷起身子。

如此压抑的环境、紧张的氛围,崔秉志的担心不无道理。唯一值得宽慰的是棉被、吃食、饮水、灯烛等物,悉数由吏部提供,无须学子操心。

“学生谨记。”

林尽染微微点头,展颜一笑,“这第二······不论此次科考你是否上榜,崔伯伯一直是你的老师。”

马车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听得前面的马蹄声和马儿打响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