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北国风光

当晚,朱元璋和华英雄就在晋王府留宿。而后勤部队也趁机在太原府进行补给。

晚间华英雄喂朱元璋吃药,照顾他就寝时,老朱竟然一反常态,靠在大孙怀里失声痛哭。看来朱元璋虽然表面上不说,但是暗自里还是对亲自下令杀死亲孙子感到悲痛欲绝。

然而身为帝王,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影响到合理的判断。就算内心有多少痛苦和纠结,也无法与外人道。好在还有大孙,可以在他面前卸下防备,这么多年的心理压力,忽然间迸发出来,才有了这一举动。

老朱来这么一出,发泄了内心的郁结,反而睡了个好觉。翌日一早,华英雄就按照朱元璋旨意,对朱济熿执行了注射死刑。期间,老朱拉着朱济熺观摩,全程面色如常,以示决心。如此,似乎也是为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了准备。

中午之后,大军就开拔,向东北方的真定府(现石家庄)进发。

朱棣的领兵风格,是喜欢以野外的遭遇战为主,利用自己出神入化的骑兵战术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后,再向防守空虚的城池进行攻击。如此,方可事半功倍。

只不过,朱元璋未雨绸缪,已经提前削减了塞王的岁俸,朱棣的实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根据历史上靖难之役的记载,提前将其中朱棣一方的名将收为己用,包括张玉、张辅父子、朱能、王真、张武等,均未在燕王亲卫中任职,朱棣可以使用的,仅剩就藩时就带走的丘福等少数将领。

缺少将领的情况下,朱棣的野战战略难以广泛开展,只能以自北向南的各个城池为据点,步步为营。

因此,一路上虽然有少量散兵游勇阻拦,但是不成气候。朱元璋自恃身份,不便出手,调兵遣将均由蓝玉代劳。其中初上战场的朱高煦难掩兴奋之情,一路冲杀,沿途大破敌军。

“想不到这小子这么猛!”朱元璋用望远镜看着战况,说道。

“确实!高煦跟他爹一样,都是战争狂人,当年尚在大本堂之时,就已经立志要成为一代名将。现在这样,也算是得偿所愿。”华英雄附和道。

“就是脑子不太好使。他并非嫡长子,肯定是无缘世子之位,却仍愿意听信老四的忽悠。”朱元璋说道:“现在,更是被你忽悠着,去打他亲爹!”

“这是不是表示我比四叔更有个人魅力?”华英雄见老朱说话没个正经,也顺势调侃一番。

老朱闻言,也是一个暴栗招呼到大孙脑门子上,笑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过你别说,现在大明蒸蒸日上,百姓缺衣少食的事情也少有发生,老四凭什么找来这些人跟他起兵?”

“四叔身为塞王,本就有三个亲共计约1万8千精锐,并且在军中素有威望。在您称病的情况下,他对情况稍加夸大,自然有人愿意相信他,跟他一起起兵。”华英雄说道:“而且,也不排除道衍在背后的影响力。如果道衍真的跟黑暗力量合作,那么以黑暗力量对人心智的影响,会有人加入他们也不足为奇。”

“有道理。恐怕那些北元残余不顾被切断一切贸易的风险,选在这个时候南下进攻大明边境,也是那个道衍搞的鬼。他一定是给那些鞑子许下了不少好处!”老朱说道:“此人诡计多端,虽然俺亲征,朝廷军也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亦不可冒进,宜稳扎稳打,以免落入对方圈套。”

“爷爷圣明!这几年,我们一直通过贸易在经济上对北元残余进行控制,同时将抗寒作物向北面推广,大量游牧民族已经逐渐转变为农耕为生,自愿归附大明。恐怕道衍对北元残余和瓦剌施以利诱,这些游牧政权也正因国民的流失而头疼,可谓一拍即合!”华英雄分析道。

“嗯,总之敌方在暗处,有什么损招还未可知,谨慎行事吧。”朱元璋说道。

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当年争夺天下时,朱元璋的势力并非最强,因此经常要打一些以小博大的战役,出奇制胜,当年陈友谅的水军就是这样被击败的。

而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朝廷军才是势大的一方,朱元璋自然会以令当年的自己最难受的方式,来对付势弱的叛军。

大军抵达真定城外,朱元璋并未下令立刻攻城,而是继续使用宣传攻势。

此招甚是奏效,城内守军得知当今洪武皇爷仍然健在,并且还御驾亲征,立刻没了斗志,直接开门投诚。这样的结果,可谓皆大欢喜,只有蓝玉更加郁闷了。

“竟然又投降了。。。”朱元璋乘坐的马车之内,蓝玉苦着脸唉声叹气。

“怎么,你有意见?”朱元璋斥责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为将者的最高境界,像你这样成天想着怎么打的开心,如何能成大事?”

“其实凉国公想打打杀杀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别在大明境内搞得太狠了。下次打哪个周边小国的时候,可以考虑派你去。”华英雄说道。

“大孙言之有理!这次是俺所托非人!”朱元璋说道:“出征平叛,大家都是大明的子民,除非顽固不化者,其余的皆宜怀柔之。结果俺却带了这个杀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