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子已经绑出了十几米那么长,人多速度就是快。
眼瞅着已将天寒地冻,打鱼对村民来说,诱惑力比兔子大得多。
因为鱼能腌着存放,要是能打到很多鱼,那么今冬这贫瘠的冬天,家里将不再那么贫瘠。
至少猫冬有鱼吃了,多好啊。
林默带着一些村民去将早前撂水里近乎废弃的竹篓都从水里提溜了上来,又招呼各家各户都弄个竹筐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忙活间,他终于瞧见了苏筱筱,还有她爹苏木匠。
苏筱筱也在挥汗如雨的结网呢。
林默寻思,她该不会是避讳着咱呢,不然为啥这么长时间了,也难得打个照面儿。
其实是他多想了——
自从村里鼓励家庭养殖之后,村民其实都很积极,只是无奈,想养也得有得养才行啊。
不过这不妨碍各家各户都在为家庭养殖的事儿做前提准备——
搞养殖,你得有笼子吧?
大冬天的,兔子得在室内养吧?
那就得打笼子。
村里就苏大爹一个木匠。
可别小看木匠的活计,需要的零碎多了去了,比如洋钉、铁丝、合页啥的。
寻常人家根本没有这些小零碎,也就木匠家因为天天需要才大量地有。
反正在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的缝隙里,苏家可谓是第一个因为家庭养殖的风潮而受益的。
今儿这家要打个木笼子,明儿那家要打个高脚笼,竹筐子啥的更不用说了。
往时编好了堆在家院里的竹筐,一下子突然被买了个精光,虽说大部分人都是打的欠条。
但是有事儿忙碌总比没事做强。
反正,忙就是了,连带着苏筱筱也很忙,天天在家帮父亲打下手。
“走着!打鱼去喽!”
随着林默一声吆喝,村里村民各背着个竹篓,风风火火地朝嫩江走去。
忽然空寂下来的生产队,几颗眼珠子却从隐蔽处透露出来。
许镇庭目送村民往西去之后,直接牵走了生产队的一头驴。
骑上就往县里蹄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