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上海的兴起

这次赔款,十三行中的巨富怡和行伍绍荣被勒缴100万银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银元。

此外,《南京条约》中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开放五口对外通商,这个条约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

广州不再是唯一开放的口岸,行商已也无法管理对外贸易。

十三行的落幕是历史的进程,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城市的衰落不仅仅因为十三行,主要原因而是广东人对英国人的抵制。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三个多月,1842年12月初发生了广东民众包围“夷楼”并火烧夷楼的事件。

有一批登岸的英国水手行为蛮横,惹动公愤,群众自动集合起来造成了这场事件。

在这次事件发生前几天,城里的明伦堂贴出了一个《全粤义士义民公檄》,檄文认为跟英国侵略者议和是靠不住的,号召民众根据皇帝关于要求“团练自卫”的谕令组织起来准备进行反英斗争。

几个知识分子和绅士起草了这檄文并且把它印刷散发。曾有上千的人聚集在明伦堂议论这事情。这对于激发群众中的反英情绪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檄文所依据的是在战争期间的上谕。两广总督祁贡和广东巡抚梁宝常立即在明伦堂贴出布告,禁止“聚众滋扰”,表示要严惩敢于破坏和局的暴乱行为。

他们认为:“皇上已准英夷就抚,照旧通商,我官绅士民当钦仰圣衷怀柔之至意,中外一体,方为孝子忠臣。”所以官方态度是很明确的。

在火烧夷楼事件发生后,他们杀了十个被认为祸首的人,不久后,又经过朝廷批准,严惩了起草和散发明伦堂檄文的监生钱江等数人。

在允许英国人进城自由居住一事上,由于中英文条约文本各自表述不同,广东官员和英国人各解释一套,在法理上也开始扯皮。

鸦片战争虽从广州开始,广东人生性彪悍,开放较早,并不惧怕洋人,相反对英国人有着仇恨情绪。

不但对抗,而且抵制洋货。让英国人不得不渐渐放弃广州作为主要通商口岸,向北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