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知道电机的参数,所以秦淦西没有继续推演红薯机,大体差不多了,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细节配合。
不过接下来的压路机就不好推演了,因为他前世只远远看到过那种大铁碾子,对于细节并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其原理。
把这段时间看过的有关机械书籍全部调阅,觉得那个大铁碾子不只是简单的滚压,还应该有振动,这样效果更好,便开始往这个方面琢磨。
这一琢磨,就琢磨到京都下车,还是没有很明确的思路。
一些主要环节没捋清楚,根本形不成一个整体概念。
下车的时候是28日下午六点二十。
走上站台,小北风刮来,刮得一行人齐齐打了个寒战。
星沙市这个时候只能算凉快,这里却是冷了。
走在小北风里,他们一行走出车站,来到广场上。
这时的火车站在正阳门瓮城东侧,广场只有一千多平方米,前方和两旁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屋,让本来就天黑的场景,在秦淦西眼里感觉更加灰暗。
广场上、街上,还有不少行走的人,他们大都穿着老棉袄、老棉裤,带着各式各样的帽子,还有不少把手笼在袖子里,缩着脖子弓着腰,慢慢地走着。
看到这样的景象,秦淦西愈加觉得自己冷了,“九哥,你是北方人,也不知道北方的冷吗?”
周毅发满脸不介意,“这点冷算什么?学校的冷比这里的冷难受多了。”
邹立群嘟囔:“没想到京都这么冷。昨天才八月十五,今天就这么冷。”
周毅发解释道:“这和八月十五没关系,只和季节有关。北方温差本来比南方大,秋分之后低温降得更快。”
张立维笑着说:“在车上要你们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你们不听。现在明白了吧,知识不能避寒。”
秦淦西心中讶异,是知识还是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