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猿意马

闲时也爱读些古书,对其中一本印象最深,书中有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大意为,僧人不要在同一棵桑树下,连续睡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之情。

读书那会多有不解,大抵是认为佛门中人大多应该意志坚定异于常人,又岂会如此轻易着相。

亦或是另有其意。

如。

言喻人之本性如此,劝导门人若要绝情断念,便需处处小心?

此举躲避人之七情本念,杜绝六欲纵行,虽能助人少生好恶,进而省欲去奢,却也太过压抑。

人之心猿意马难栓,自古便有两种流派,互不相让。

一种为:自封七窍六识,如不三宿桑下之举。

外加律法道德伦理以约束,人身自小儿起便被口传面授,自古以来倒是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种为:放猿马于心神外,任由欲念驰骋,以绝杂念。

既然所谓三宿而易生情念,但三十宿三百宿三千宿之后呢?大概便能抵御住大多数杂念多情。

后者没有躲避欲念之意,似更加主动一些,只是其对于个体而言容易验证,凡放大到更大的群体之中,便会多生事端。

人人皆放开猿马,假设彻悟者居多,也会有人沉溺其中。

于上位者而言,这是不被允许的。

故下有律法章程,谓之外律,上有道德伦理,谓之内省。

将人之欲念困于己身。

但有人终其一生,只堪堪守住。

也有行至半路者,不幸被猿马左右不得回笼,轻者被人唾弃,重则陷入藩篱不得自由,遗臭万年。

思及此处,我便立马闭上了眼睛,再收住心中念想,如果再想下去,心中猿马便收不住了。

我本就是一介凡人,更没有所谓日常的修心养性,其实并不太介意偶尔的猿马溜出心神,之所以如此做,更多的是减少心神的消耗。

按当时的中医理论,思虑过多会消耗心神,于身心而言是大忌。

奔波的疲惫,加之刚才的思绪奔走,便更觉乏累,心思及此,便想着干脆在这大石条上躺上一会。

恍恍惚惚间,我怀中手揣登山杖,躺上石条快速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