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事体大,万不可依着他们性子胡来,你自己好生休息,本王现在就进帅府找皇帝说道说道。”
朱高煦的行动如疾风骤雨,话音未落,他已大步流星地向门外走去,背影挺拔而决绝。我张了张嘴,想要劝阻,毕竟朱瞻基正虎视眈眈地寻找机会除掉他。然而,话到嘴边,我却生生咽了回去。
电光火石之间,我的思绪飞速转动。此次北伐的意义非同小可,若因一时犹豫而错失战机,不仅朱高燧的牺牲将变得毫无价值,大明也可能再无机会一统漠北。朱高燧用生命掩护我,不正是为了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吗?
我站在原地,心中矛盾交织,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朱高煦的身影消失在门外。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眼下局势复杂,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既然朱高煦已决定直面朱瞻基,那我所能做的,便是静观其变,同时暗中筹谋,以备不测。
“罢了...”
现在横在我眼前的,不光是这场大战,我的亲兵们基本上都在这次的行动当中伤亡殆尽,我还记得叶青临出发前跟我说的话,他们的命不值一提,但是他们还有家眷,他们为我战死,我理应护他们家眷安全。
拖着疲惫的身体,强撑着坐到书案前,提起笔时,手腕仍在微微颤抖。叶青临行前的面容浮现在眼前,他那句“我们的命不值一提”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咬了咬牙,笔尖蘸满墨汁,在纸上落下第一行字:
“于谦兄台鉴:
此番北行,亲兵皆殁,唯余残躯。叶青等人随我多年,忠心耿耿,今虽战死,然其家眷孤苦无依,弟心实难安。望兄念及旧情,妥善安置其妻儿老小,弟虽远在漠北,亦感兄之大德……”
写到这里,我的手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这封信的内容,朱瞻基一定会知道。所以我故意将语气写得卑微而恳切,甚至带了几分示弱的意味。我要让他觉得,这些家眷就是我的软肋,是我愿意臣服的筹码。
“另,弟虽身负重伤,然北伐大业未竟,不敢有丝毫懈怠。然陛下若有差遣,弟必竭尽全力,以报君恩。则家中之事,只得托付于兄......”
写完最后一句,你放下笔,长舒一口气。这封信既是真心,也是算计。我真心想要保护那些为我战死的亲兵家眷,却也借此向朱瞻基传递了一个信号:我愿意低头,愿意臣服,只要他不动这些人。
唤来一名下人,将信递给他,低声吩咐:“将此信送至张辅处,让他务必派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城交给于谦。”下人接过信,恭敬地退了出去。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于谦那张严肃而正直的脸。我知道,他一定会妥善安排这些家眷。而我,也只能用这种方式,为那些为这场阴谋白白付出生命的亲兵们,做最后一点事。
窗外的风呼啸而过,我睁开眼,望向远处的天空,心中默默道:“叶青,兄弟们,你们的家人,我一定会护他们周全。至于朱瞻基……人在做,天在看,好自为之。”
思绪过甚,将本就摇摇欲坠的身体拖垮,昏昏沉沉的晕倒在地上,只记得眼中模模糊糊看到朱棣的影子。
“老朱,你的孙子可真不听话啊......”
再往后的事,我记忆模糊,只在昏暗中听到一阵喧闹,还夹杂着周围人低声的劝慰。我循声望去,吃力地睁开双眼,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又躺回了床上。转头一瞧,朱高煦正站在书桌旁破口大骂,朱宁静和几个亲兵在一旁低声劝着。
“皇帝简直就是个畜生!没脑子的蠢货!只看重蝇头小利,脑袋跟狗一样!老子真想一刀砍了他!还有那些将领,全是一群混蛋!要是文皇帝还在,这些人都得被拉到西市诛灭九族!”
“爹,您小声点,府里人多嘴杂,不安全。” 朱宁静急忙劝阻。
“王爷,小姐说得对,咱们还是得从长计议啊!” 亲兵也在一旁附和。
朱高煦这人,说话向来没个分寸。我睡了一觉,感觉稍微恢复了些力气,便撑起虚弱的身体问道:“王爷,这是怎么了?怎么发这么大的火?”
朱高煦转过头来:“你小子醒了!我刚去找皇帝,让他立刻出兵,可他非说粮草还没备齐,军士也没准备好,说一切准备妥当才能发兵。我问他要准备多久,他居然说至少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