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发动老百姓我是明白的,为何还要将我们在琅琊台的消息公之于众呢?那样的话清军岂不是能够猜到我们的军队的大概部署情况?”
“大帅,那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战争时期,人口就是最重要的资源,眼下清廷在北直隶和山东各地大肆地圈地,使得各地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我们如果竖起‘仁义’的大旗,到时候会有海量的老百姓,向我们涌来的。”
张鹿安虽然对阎尔梅的想法并不是完全认可,但还是按照阎尔梅的意见,让随军文书制作了数千份《靖北侯告山东、南直同胞书》,号召广大的老百姓起来抗争,或者向自己靠拢。
只是明军的这个政策,很快就出现了巨大的副作用,得到消息的大量山东东南州县和南直隶海州一带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向着琅琊台方向走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琅琊台一带就至少涌入了至少十万老百姓。
琅琊留守张应举害怕里面掺杂了清军的奸细,并且明军自己的粮饷也无法支应这么多人的需求。
张应举不得不向张鹿安进行了汇报,请求给予指示意见。
张应举的来信令张鹿安感到十分的烦恼:
“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啊,正在大战中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