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烽烟暗起:山河飘摇下的对峙

再次回到明朝 冷榆枫 931 字 6小时前

目睹台湾顺利收复,榆翔心中感慨万千,汹涌澎湃的情绪难以自抑。他深知,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途自此开启。如今,局势已然明朗,也到了集中力量应对后金的时候,是时候与皇太极正面交锋,一决高下了。

后金汗帐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压顶的乌云,皇太极眉头紧锁,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负在身后,神色严峻地扫视着帐内的一众重臣。

皇太极(双手撑在案几上,缓缓起身):“如今台湾已被明廷收复,这对我大金而言,是个不小的变数。但越是如此,我们越不能退缩。这是我们南下收割的好时机,诸位有何见解?”

多尔衮(上前一步,眼神坚毅):“大汗,明廷收复台湾,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和精力。我们正可趁此时机,挥师南下,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我们行动迅速,定能有所斩获。”

皇太极(语气低沉,带着几分隐怒):“今年大金粮草欠收,本就举步维艰。可恨那朝鲜,如今竟依附大明,拒不卖粮给我们,蒙古各部也自顾不暇,无法施以援手。着实可恶!”

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大步上前):“大汗,如今粮草短缺,局势紧迫,唯有南下攻打大明,掠夺他们的粮草辎重,才能解我们的燃眉之急。明廷刚收复台湾,兵力分散,此时正是我们的机会。只要我们行动迅速,必定能有所收获。”

代善(微微皱眉,语气沉稳):“多尔衮所言虽有道理,但明廷也并非毫无防备。如今孙承宗虽已年迈,但他在军中威望颇高,谋略过人。而且曹文昭等将领也不容小觑,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范文程(微微欠身,目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二位王爷所言皆有道理。大汗,臣以为,我们当前既要解决粮草问题,又要避免与明军正面硬拼造成过大损失。不妨先派小股精锐部队,乔装成流民,混入大明边境,打探明军的虚实和粮草储备情况。同时,利用我们在明廷内部的眼线,散布谣言,制造混乱,扰乱他们的军心。等时机成熟,我们再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皇太极(微微点头,陷入沉思片刻):“范文程的计策可行。多尔衮,你挑选三千精锐骑兵,组成先锋部队,暗中接近大明边境,切记不可打草惊蛇,摸清明军的防御部署。代善,你负责整顿后方,尽可能地筹集粮草,确保大军出征时的基本供应。范文程,你继续加强在明廷内部的情报工作,务必获取最关键的消息。”

多尔衮、代善、范文程(齐声应道):“遵旨!”

同一时间,大明皇宫的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满脸愁容,在大殿中来回踱步,手中的折扇不时地敲击着掌心,发出沉闷的声响。

崇祯(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下方的群臣):“如今台湾已收复,可后金那边却蠢蠢欲动。听闻他们粮草欠收,朝鲜又倒向我们,拒不卖粮,这虽是好事,但也让后金陷入绝境,他们极有可能狗急跳墙,南下进犯。如今局势危急,诸位爱卿可有良策退敌?”

孙承宗(缓缓出列,躬身行礼,声音虽略显苍老却依旧坚定):“陛下,后金向来野心勃勃,如今面临困境,必定会铤而走险。我们必须加强边防,严阵以待。臣建议,将曹文昭的部队调往山海关,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同时,从各地抽调精兵良将,充实边防军,确保万无一失。”

洪承畴(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孙大人所言极是。但仅仅加强防御还不够,我们还需主动出击,打乱后金的部署。臣愿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深入后金境内,袭击他们的粮草运输线,让他们雪上加霜,不敢轻易南下。”

崇祯(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孙爱卿和洪爱卿的建议都很好。传朕旨意,李自成,曹文昭即刻率领部队前往山海关,加强防御。洪承畴,你挑选五千精锐,组成奇兵,深入后金境内,见机行事。但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一切以大局为重。”

曹文昭、洪承畴,李自成齐声道:“臣遵旨!”

山海关外,寒风凛冽,曹文昭身披铠甲,站在城墙上,目光远眺,神情凝重。

曹文昭(转头对身边的副将说道):“后金随时可能来袭,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传令下去,加强巡逻,提高警惕,每一个关卡都不能有丝毫懈怠。任何人若玩忽职守,一律军法处置!”

副将(拱手行礼,声音洪亮):“是,将军!”

后金先锋部队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如同幽灵一般,悄然逼近山海关。多尔衮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远处那雄伟的山海关城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多尔衮(低声对身边的将领说道):“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今日我倒要看看,它是否真的坚不可摧。传令下去,隐蔽前进,等待时机。”

随着多尔衮的一声令下,后金先锋部队缓缓向前移动,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在这烽火连天的边境线上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