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郭为辽东第二重镇,其地位仅次于公孙度治所襄平,距离沓氏县不过二百里,城池在半岛西岸,公孙康屯驻兵马于此。
于是阳仪立刻命人出城,往北去向公孙康求援。
王垕虽没有将沓氏县城团团围住,但却派了探子一直盯着,早有人将此事回报。
“将军!看来阳仪已然中计,末将请领陷阵营往北面山道伏击公孙康!”
原来王垕攻而不尽力,目的竟是为了围点打援,一次消灭掉真正的大鱼,公孙度长子公孙康!
高顺请命,王垕却并未立刻答应,而是对众人道:
“无需着急,此战需仔细谋划。公孙康南下,定经过沙河渡口浮桥,便选此地为伏击点。不过公孙康大军南下,必知会阳仪。我需一支兵马,这几日每日去与阳仪对峙,使其无法出城支援。诸位以为,哪支兵马更为合适?”
主簿诸葛瑾道:
“唯高将军陷阵营最为合适,陷阵营威震中原,河北闻之色变,若高将军陷阵营在沓氏县城,阳仪定不敢出城。”
所有人都知道高顺想去伏击公孙康,但实际上伏击之事,骑兵才最合适。
诸葛瑾将高顺捧起,自然是想让他舒服点,别争了。
王垕道:“高顺,本将亦觉得,若只以三千兵马震慑阳仪大军,放眼军中,似只有你陷阵营可做到,交于他人,我实放心不下。若是阳仪出城,与公孙康夹击我伏击兵马,此战恐前功尽弃,高顺,你自己觉得如何?”
高顺见王垕都这么说了,顿时有些果然如此之感。
而且这样算起来,好像沓氏县城倒是成了此战关键。
“将军放心,末将陷阵营在,将军后路必无问题!”
“好!有高顺在此,我后路无忧矣!自明日起至此战之前,陷阵营每日去城下对峙,让阳仪形成习惯,如此,则阳仪不会有所怀疑。牵招!李达!待平郭传来消息,你二人各领本部,随我埋伏于沙河渡口。”
“末将领命!”
最后,王垕看向陈力。
“陈力!你领陷阵预备营仍然紧守大营,我不在时,军情皆听高顺调度。”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