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很难被人模仿。

特别是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小篆,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小篆才彻底成为历史。

文字的不断更新,其书写的载体自然也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秦汉时期文字的主要载体是缣帛与竹简,缣帛的成本相对昂贵,竹简又笨重不堪,无论是运输还是储藏都是非常费力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汉代时,史官写作或是正式场合说的文言文,平时的交流以及普通百姓之间的对话使用的白话文一样。

因为文言文可能只需要十余个字就能记录一段事情,而同样的事情,用白话文来记录,甚至可能超过一百个字。

当时一捆竹简可能只记载了几句话就已经有四、五斤重。

再加上竹简制作麻烦价格较高,运输困难,所以精简的文言文就应运而生。

比如《史记》中曾经提到过,秦始皇一天批阅的奏折达到了一百二十斤。而秦始皇批阅的奏折就是用文言文记载在竹简上的,可见竹简的重量有多么离谱。

如果是白话文记载,那竹简的重量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这样需要耗费的材料就实在太多了,汉代除了在正式场合交流与书写记录时,会用文言文外,其余大多数时候都用的白话文交流。

包括顶级的世家大族同样如此。

毕竟普通百姓绝大多数不可能明白文言文的意思,甚至士族之间的对话,如果用文言文交流,一句话也会细细揣摩很久,甚至因为没有听明白,让人重复多次,不利于正常的生活交流。

所以纸张的发明与生产乃是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

西汉时,已经在使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为原材料,经过切断、蒸煮、舂捣等流程,制造出了一种比较粗糙的麻纸,因为后世考古出土的地点在西安灞桥砖瓦厂,所以被命名为“灞桥纸”。

不过,“灞桥纸”因为纸质粗糙,并且过于厚重,夹带着很多纤维束,表面凹凸不平,并不适合于写作记录,所以在西汉并未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