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百姓听闻曹军获胜,纷纷自发地送来物资犒劳将士。曹操感激不已,对着热情的百姓们抱拳说道:“吾等定当誓死守卫边疆,保大家平安,不负诸位厚望。”
李逸则一刻不停地忙着统计兵器损耗和粮草剩余,他面色沉重,眉头紧锁地对曹操说道:“主公,此番虽胜,可我军损失惨重,粮草也所剩不多,形势不容乐观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皱起眉头,目光深邃,沉思片刻后果断说道:“速派人去周边城池调运粮草,同时张贴告示招募新兵,补充兵力,刻不容缓。”
就在此时,一名探子匆匆来报,称那游牧民族并未死心,正在远处重新集结兵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曹操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这群贼寇,当真不知死活。屡败屡战,还妄想侵犯我边境。”
李逸拱手道:“主公,末将以为,我们当加强城防,增设陷阱,以防敌军再次来袭时措手不及。”
曹操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两人又开始忙碌地部署城防事宜。
数日后,曹军的粮草和新兵陆续抵达。曹操亲自来到校场训练新兵,他言传身教,一丝不苟。李逸则不辞辛劳地监督城防工事的加固,确保每一处都坚固无比。
一天夜里,曹操独自一人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漆黑的夜幕,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若要长治久安,必须彻底解决这游牧民族的威胁,否则百姓永无宁日。
李逸轻步走上城楼,说道:“主公,莫要忧心,我军已做好万全准备,定能再次击退敌军。”
曹操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虑:“只愿此次能一战定乾坤,让边境永享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
就在这时,城外突然传来一阵骚乱,火光冲天。难道是敌军来袭?曹操和李逸的神经瞬间紧绷起来,他们的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目光警惕地望向城外。
曹操和李逸对视一眼,彼此的目光中满是果决,随后两人迅速奔下城楼。
“李逸,你速带一队人马前去查看究竟!不得有误!”曹操一边疾步如风地前行,一边大声急切地吩咐道,那声音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急切与威严,仿佛能穿透这沉沉的夜幕。
李逸抱拳领命,其动作干净利落,瞬间点齐一队训练有素的精兵,众人毫不犹豫地策马向着骚乱之处疾驰而去,马蹄声如阵阵闷雷,瞬间打破了夜的寂静。
曹操则沉着冷静地组织其余将士,他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做好战斗准备。士兵们个个神情肃穆,严阵以待,仿佛一尊尊钢铁铸就的雕塑,散发着坚定的气息。
不多时,李逸归来,他神色严峻,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顺着脸颊滑落,在月色下闪烁着微光。
“主公,并非敌军来袭,而是城外一处粮仓起火,疑似有人蓄意纵火。”李逸说道,他的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愤怒与深深的疑惑。
曹操眉头紧皱,那皱纹犹如刀刻一般深刻,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恼怒:“速速派人灭火,务必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彻查此事!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坚决。
经过一番紧张而艰难的扑救,众人齐心协力,火势终于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得到控制。但损失的粮草让曹军本就紧张的补给更加捉襟见肘,局势愈发严峻,如同一张紧绷的弓弦,随时可能断裂。
曹操深知,这背后定有蹊跷。
“李逸,你觉得此事是何人所为?”曹操目光深邃,紧紧盯着李逸,试图从他的回答中寻找一丝线索,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
李逸思索片刻,眉头紧锁得如同打结的绳索:“主公,末将怀疑是城中有内奸与敌军勾结。否则,粮仓怎会如此轻易起火?此事绝非偶然。”
曹操目光一寒,牙关紧咬,从牙缝中挤出话语:“若让我查出是谁,定不轻饶!必将其千刀万剐,以正军法!”他的声音中透着彻骨的寒意,令人不寒而栗。
就在此时,又有探子来报,敌军已经开始浩浩荡荡地向城池逼近,军旗飘扬,喊杀声隐隐传来,仿佛远方的闷雷,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曹操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拔剑高呼:“众将士,随我迎敌!保家卫国,就在今日!”他的声音激昂高亢,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勇气。
曹军出城列阵,盔甲鲜明,在月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刀枪林立,严阵以待。敌军如潮水般浩浩荡荡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那气势汹汹的模样仿佛要将一切都吞噬。
曹操拔剑高呼:“将士们,今日之战,关乎生死存亡,为了家园,为了百姓,杀!”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战场上回荡。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仿佛要将这苍穹都撕裂。曹军将士们怀着必死的决心,如猛虎下山般无畏地冲向敌军,个个悍不畏死。
战场上,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交错,闪烁的寒光令人胆寒。曹操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左劈右砍,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他的身姿犹如战神下凡。李逸奋勇杀敌,长枪如龙,招式凌厉,每一次出击都带着必杀的决心,勇不可当。但敌军人数众多,且训练有素,曹军渐渐陷入了困境,伤亡不断增加,鲜血染红了大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原来是附近的友军得知曹军被困,火速前来支援,他们如同一股洪流,汹涌而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军士气大振,犹如久旱逢甘霖,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与友军紧密配合,合力反攻。敌军在前后夹击之下,阵脚大乱,终于溃败而逃,丢盔弃甲,一片狼藉。